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31 - 136頁
現在我略說一下玄奘和尚。此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譯本乃玄奘法師所譯,玄奘法師呢,他在俗的時間,就是在家啊,他實際上不姓唐,但是人們往往認為他是唐僧,就說他姓唐,他姓陳,叫陳玄奘。公元六百年隋文帝開皇二十年生於河南偃師緱氏鎮的城外,他十五歲出家。這裡還要說明,又有一種說法,是十三歲出的家,但是據考證,我作了觀察後呢,十五歲才準確。圓寂於公元六百六十四年﹙唐高宗的麟德元年﹚。因他精通經、律、論三藏,故又名唐三藏,當時凡通三藏者均為唐三藏之稱,當時唐朝有這麼樣一個習俗,凡是精通三藏的都以唐朝這個朝代的唐氏之名而為代替,都稱唐三藏,因此唐三藏的名字不是一個人獨有的,其中陳玄奘就享受了這個名字。
玄奘法師曾經遊歷名川大山,步途世界前無古人,歷經坎坷,滄桑歲月,橫架南北,前無古人所及,就是他走的路途啊,非常艱辛的。這裡申明一點,我們今天所說的玄奘法師,不是《西遊記》上面的唐僧,《西遊記》我前幾天就講了,那是寫佛書的,寫佛的道理。那麼這個是真正的玄奘法師了,《西遊記》就利用這個玄奘法師的名字,編撰了《西遊記》這麼一本書。
他的上師們,就曾經教過玄奘法師的,有哪些人呢? 有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主要隨師學習的,他主要隨他上師學習的有《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等佛教經論。那麼他在學習當中,同時進行詰辯,滾瓜爛熟,造詣啊非常的深。
但是在學習當中,他也是遇到過問題的,由於諸師之所鑒不一,所遇到的問題是,所有上師,凡是水平高的,講到最後啊,基本上觀點都有不同之處,他就感覺到非常奇怪,為什麼佛書是一樣的,而大家的見解和解釋在觀點上有矛盾、不統一呢? 故不解何為正見,心生疑問,就不曉得哪個說得對,那麼這種情況啊,隨引現代的現象給大家講一講。
現代,高僧大德們,有時候也有這麼一種現象,正如我昨天給同學們所談到的,有的講大乘,有的講小乘,有的講初參,有的說重關,有的談牢關,有的談宇宙宏觀,有的談人生不二的真元,有的將色相有為化為般若之道,有的將無相即空化為般若之道,所以理論不一,在沒有達到最高境界的時候啊,往往就不容易吃透,就不知道外表的現象不一,實質理論幾乎統一的。同時還有層次之別,每個上師的學問關係造成的。
玄奘法師對佛法理解甚深,但是他認為不統一,這裡面肯定有的是邪知邪見,就產生了很大的懷疑。他的懷疑不是懷疑佛法不真實,他是知道佛法非常偉大,他所懷疑的是不知誰是正宗,就疑慮不解。尤為法相之鑒各異其門,特別是講法相宗的,他們的見解是各說各的,各人一套。
當然,法相見差異是非常大的,因為法相、唯識,心識、心王是講得非常之細,一直談到宇宙,從眼耳鼻舌身意的關係、從心所的變化,心所的變化不只幾十種,上百種,乃至於微細之處,上千種的變化,因此啊,從語言上也不可能統一的,難怪他就產生了很大的疑慮了。
由於這個原因呢,他為了真正得到真諦,當時聽說印度的法是最高的,他就決心由中國到印度去,親自去參訪大師。為什麼印度的法最高? 因為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印度天竺。那麼他決心去了以後,經過千辛萬苦,出發了,在摩揭陀、印度的摩揭陀國王舍城那爛陀寺受大長老、大乘佛教瑜伽論師戒賢大師講《瑜伽師地論》,大長老就是大方丈,大法師了,他就見到了大乘佛教瑜伽論師戒賢大師,就向這個大長老學習《瑜伽師地論》、學習《順正論》、《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就是《百法明門論》,並跟大師深研開悟五明的學問。
當然,這個五明呢,我們在座的同學基本上都曉得了,就是因明、內明、工巧明、聲明和醫方明,五明的詳細內容,我有其他的文章,今後同學們可以拿去看啊。因此,玄奘法師除了學習經論以外,還專門進攻五明。在該寺學習五年,就在那爛陀寺啊,當時寺廟中和附近廟宇的這些僧侶們啊,有本事的,就推玄奘法師是精通三藏的十位大德之一,那很了不起啊,印度十位大德之一,他就是其中之一。
然後他就離開了那爛陀寺,外遊印度附近的數十個國家,參師研習經論,其他只要是有本事的上師,他就向他們學習,最後自得開悟,察見了般若。回寺後即講《攝大乘論》,自己就開始講經說法了,然後講《唯識抉擇論》。
他回寺講法的時候啊,當時正逢反對《瑜伽師地論》的法相、唯識之道的著名大師獅子光,所以你看,唯識、法相很高,但是這兒裡頭還有一個專門反對唯識、法相的著名大師獅子光尊者,他在寺講《中論》、《百論》。你說佛法這麼高深,還有人反對?對,不錯,雖然是高深,唯識、法相也是不錯的,但是《中論》、《百論》那個道理啊,更深徹,所以它的見地更高。
獅子光就反對《瑜伽師地論》,但是在反對當中,玄奘法師從中就汲取精華,他從來不去幫著反對,他就要從中看到底道理在哪裡? 在中國遇到各派的學術爭議,然後到了印度以後,學了這麼大的本事了,自己有很大的見解能力,但同時還遇到了相對不同的兩派爭議。玄奘法師當機學習互融之精華、鑒析兩端之弊病,融匯了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他自己就親自著下了《會宗論》三千頌,這個《會宗論》是整整三千頌,同時參與了和正量部學者般若毱多的辯論。這個不簡單啊,專門是般若大法會,聚集的大辯論法會。
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他自己又寫第二部論著了。什麼人才寫論? 我在開頭就講了的,要菩薩才能寫論,這個《制惡見論》是一千六百頌。他還應鳩摩羅國王和戒日王的邀請,先後講經說法和參加雄辯大會,他經常參加這樣的雄辯大會。玄奘法師據我所曉得的,他曾經在雄辯大會上,和七十多家外道辯論。
當時他說,他在台上講法的時候,別人提出的問題,只要有一條他回答不起,而經過思考再予回答的,馬上就把他腦殼割下來,他在大會上是這麼樣子公佈的。所有外道和他辯論,沒有一個辯贏他了的,這些外道個個最後都皈依了他,覺得他的道理非常精深,是至高無上的佛教道理。並著下《三身論》。
雄辯大會期間,玄奘法師當擂主,就是論主了,直接在台上,然後雄辯的對手有五印度十八個國國王。那時印度的佛教非常盛行,這些國王都是佛教的弟子,因為釋迦世尊那麼偉大,你們想,怎麼能不影響到整個印度呢? 所以那些國王啊他們都是非常虔誠的佛弟子,而且都是學者。
十八國的國王都來了,還有三千大小乘佛教學者。所謂學者就不是你們這些普通的佛教徒了,都是佛教教授之類的,還有兩千外道一起來參加辯論。玄奘法師論解於台上,下面群攻提問,百問百解,無有障蓋,成為一代大師。
玄奘法師他就站在台上進行答辯,下面這些人啊提出各種刁難的問題來向他進攻,而每一個問題他都是百問百答,一點點疑障蓋蔽都沒有,所有辯論之人上台,個個大驚失色。眾望歸宗之下,眾人就公推他成為一代大師,所以這很不容易啊。爾時五印度之大乘尊之為大乘天。你說好嚇人? 什麼叫大乘天? 你要弄清楚,天就不簡單啊,凡是說什麼天,忉利天、兜率天、光音天、無色天等等,在古代,所謂的天子,就是我們人間稱為皇帝,那麼天上呢,那個皇帝就直接稱天了,他那個天是什麼名字他就稱什麼天,意思是他就是天上的皇帝、國王。給玄奘法師取個名字叫做大乘天,小乘尊之為解脫天,因為小乘有小乘的看法,說他是已經解脫的解脫天。
當時五印度建立了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法會,大法會歷時七十五天,戒日王特邀請玄奘法師講大乘教義,雄風無敵,威光獨占。他在講大乘教義的時候啊,同時有其他的高僧大德參加,但是玄奘法師是一代正氣,光明正見,而鎮伏所有偏旁雜手的法師們,成為獨占鰲頭的巨匠。
#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 第三世多杰羌佛 # 多杰羌佛 # 第三世多杰羌佛佛教正心會 # 多杰羌佛佛教 # 多杰羌佛第三世 # 第三世多杰羌佛正法 # 第三世多杰羌佛返老回春 # 第三世多杰羌佛藝術 #第三世多杰羌佛妙法 # 佛法 # 佛教 # 財神會館 # 義雲高大師 佛教正心會 # 仰諤益西諾布大法王 佛教正心會 # 度母 # 觀音 # 妙法 # 妙喜 # 世界佛教總部 # 行動佛殿 #文殊院#盤古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