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十九.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61 - 64頁

 


    那麼,在未曾證到這個之前,首先得明白我們的本來面目初參境界。所謂初參,這裡面就分見、悟、定、慧,這很深沉了。

     有先見後悟的,先見到以後他認不得,最後偶爾之間一件事情一打動他,一迴光返照一下就明白了。

     有先悟後見的,先明白了這個道理,像你們現在大部份屬於先悟後見,就你們現在在座的,因為我剛才講,你們有一點點沾邊了,但是你們還沒有見到,所以叫先有悟境,後得見證,但是見與悟得到了以後,就成功啦? 不行,還要定,還要如如不動地住在這個當中,能住在這個當中如如不動啊,才叫做定,這個定就叫做三昧耶定,如能在光明之中以盡虛空、遍法界之體,於其不執著,那麼就叫做無量甚深光明三摩地,就是釋迦世尊當年修持時入的定了,然而這很難做到,你們只要住入一個無明定都不簡單。

      一切定都得去爭取。到了萬行繁與而應無所住的時候呢,就是無師智、自然智了,是故不是上師傳授給你們的,你們弄清楚沒有? 是你們本身妄想停息下來自己顯現的,上師強行叫它顯現,它是不得顯的,你自己不停它是不顯的。上師只是說方法:快點出來啊,快點到我的水池裡來把腳洗乾淨啊,你們要注意攀住欄杆以免栽下去! 是告訴你方法。但是結果呢,你自己不小心。上師所教,自然所得。但是,雖然不是上師灌裝給你,但是上師導引你入的路子,因此要得到般若的智慧啊,就必須有上師來教導。就我剛才說的,喊你去洗澡,要教你怎麼樣到水池裡頭去洗腳,有一種方法要懂,如果不懂得,你就要栽下去。但是假使說你不聽,你又不去洗,上師再喊半天,你的腳照常洗不成。

      就正如叫你們證到智慧是一個道理,必須要依照正確的方法,以無上妙智去徹見自己的真空法性、本來面目,這個真空法性的本來面目就是與宇宙萬物的本來面目相同的,是沒有差距的。 眾生執妄而生,自成煩惱,諸佛離妄行化,自證菩提,即般若妙智也。

      好好聽,眾生是執妄想而生存的,就以六識對六塵,然後靈知心識起分別,就搗弄在這個世俗境界當中了,就把一切妄想就看成我的,什麼都產生,甚至於煩惱等等,痛苦就出來了。那麼諸佛菩薩呢是離妄,是離開妄想而住入真空法性,是名為住、實無所住的境界當中,所以就得到了解脫,差距就在這裡。

     諸佛菩薩離妄、處於般若智慧當中,行化渡生,遍佈一切法界和六道輪迴及娑婆世界,因此自證菩提,離妄行化,以般若智照開示眾生,而使眾生得到解脫。

    現在我將根據《大智度論》三般若來為大家說法。我們講這個般若,有很多種講法,今天就以《大智度論》的三般若的道理來講。般若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三種般若能將此經卷中所有文字實相妙理,觀照匯悟。就是說用觀照的境界把它匯聚悟徹,然後證悟,了徹真如。

    這裡指的真如也就是佛性了,就是實相之境了,也就是境智不二的道理了,就叫做真如。證到了真如就是得般若。般若之得有深淺之分,首先證到第一步,得到什麼般若? 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即是依文字作為方便了徹經文觀照之理。

    什麼叫文字般若? 即是依文字作為方便,了徹經文觀照之理,就是以文字,比如書本上講的這些話,給你說明某個地方是什麼,它是怎麼樣,所以就要用文字,寫成書,才能說出道理,那麼這個文字說出來的道理,你就要依據這個道理去照著辦、照著去觀照、去體會、去實踐,這就是文字般若。

     那麼,體會、實踐什麼? 體會、實踐經文中觀照的道理,以觀照之理,照見實相般若之體。那麼體會了以後,我們再以這個理去照見實相的體,體就是一種具體的東西了,就我剛才說的,無得之相就是體,什麼體? 無得之相就是體。到了那個時候,你自然進入無得之相,作自生文字般若之用。證到那個時候,這個實相的體反轉過來自然就成為文字般若的用了,那麼也就是說,到了那麼一步以後,照見實相般若的體以後啊,這個體自然的就作自身,就是它本身文字般若的用,反過來就開大智慧。

     般若實相眾生個個具有,又是前面的語言了,人人都具有般若實相,人人都具有真如,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都具有如來藏心,人人都具有如來法身,人人都具有自己的本來面目,同一個東西啊,不是說這麼多名詞,它是很多東西,就是一個,它有很多代名詞,眾生個個具有。皆因無始無明業障蓋蔽,不得顯現。

     什麼原因又有了又沒有呢? 是你累生累劫、無始無明,就是說無始以來你的業障把你蓋到了。你會說,那我最早的時間呢,還是蓋到的嗎? 我給你們講了,你們只要自己去回憶,沒有哪一個是最早的時間,只能說無始,從有你們以來已經是無始了。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十八.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59 - 61頁

 



     六道輪迴的眾生,乃至凡有生命之一切,均具圓滿平等般若妙智和實相境。在座的同學們也個個都具備般若妙智和實相境,你們都是具備的,所具者與佛智般若實相無二無別,所具的這個智慧正如我剛才說的,跟佛是沒有差別的。

     何以了知?那麼我為什麼就曉得了呢?是否妄語誑惑眾生?非也。是否上師在這兒騙你們呢? 不是的。我佛釋迦世尊於菩提樹下,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就是無師自悟的,沒有上師指導衪,衪自己就證到了這個東西。

    為什麼會無師自悟? 有些同學還沒有聽懂,就是說它本身存在,只是妄想、業力隔著,才沒有出現的,所以稱為凡夫,明白了、證到了就變成了聖人。 了知一切有情法性平等,那麼釋迦牟尼佛無師自悟了以後,就了得了一切有情個個都具備和衪一樣的佛性。

     所謂有情,就是有生命、有情識的,一切眾生具有如來德相,和如來佛毫無差別,只因妄想執著,無法察光明。是眾生的妄想使六根著境,六根對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被五蘊所降,執著於幻境之中,認妄成真,整天這樣子把時間拖過去了。

     明明說那兒西山有一條老虎,馬上就可以把牠捉住,他結果說沒有老虎的,這兒有一群貓,就要抓這個東西,整天就抓這個貓,這個貓又跳得很快,抓了半天都抓不住,結果貓又沒有抓到手,老虎連見都沒有見到過。要抓老虎必須先得把貓放下,然後才能去抓老虎。

      要察見我們的本來面目,必須先以無上般若智慧,照空我們的五蘊,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平等放下,才能呈現實現之境,智照於境,境智不二,於其中就不執著,那麼自然老虎就抓住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啊。

    如果業障排除就能見到光明,業障不排除就無法察見光明,就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要排除業障,得放下六根,得知五蘊對塵之境皆是空的。

     古德行者照佛開示修行,證悟般若道者頗多。那麼到底是些什麼人呢? 比如像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啊、慧可啊、達摩祖師啊,多了多了,石頭希遷、江西馬祖、近代虛雲老法師等等,西藏裡頭那些大活佛就更多了,比如頗幫卡大師、朗召喇嘛、益西羊嘎大師、康薩仁波且、章嘉呼圖克圖、貢嘎仁波且,當然,我們的尊勝法王如來更是了不起了,他們都是親自證到,證悟般若道,見到了自己的實相境的境界。

      說到這裡,我自己呢不打妄語,親自察見了的,察見了這個本來面目,我非常高興,我覺得釋迦世尊的經藏真實不虛,如是之道,如是開示,因為自己見到了嘛,就如十字街頭見親娘,沒有認不得的,只要你迴光返照,一當徹悟以後,你馬上就認識它,其實經常都在出現。

     那麼我在這裡舉了個例子給大家,如果前念已去,後念未生,離妄了明,無明所得,萬行繁與而應無所住,則無師智,自然智也,是故非師所授,乃師所導,而達般若智慧。

     這是我舉給大家的例子,當你們坐下來的時候,正如六祖大師所說的:『不思不想不尋伺,無依無靠作自然』,就是說如果不思也不想,不要去以我這個什麼所謂的凡夫智慧去冒充般若智慧,想去找本性,不要自作聰明,而要一切不動念頭,前念已去,後念未生,我們前一個思想走了,後一個念頭還沒有生出來的時間,在這個中間、這個階段,自然就得到了無師智和自然智的境界,但是這是刹那間,不是一下見到了以後就不退轉了,因為你畢竟是凡夫,你累生累劫的業力,哪怕就是你見到了,它會馬上被覆蓋。

     但我告訴你們,謹防你們見都見不到。我在講這麼多話的時候,可以說個個同學你們的心中都閃耀過多少次了,你們就是沒有見到過它,因為前一個念頭走了,後一個念頭還沒有跳出來的中間,那麼一個境界。

     你說我剛才體會了的,我去找了的。你去找,你去找的時間就正是你的妄想,是背起娃娃找娃娃,那個就是不正確的。真正的能做到前念已去、後念未生,前一個念頭走了,後一個念頭還沒有生起來,在這麼一種境界上,而中間又不執著,進入『明空知覺而無念、不執著於無念的境』,那個就是你們本來的面目,那個就是如來的法身,那法身不在你的身內,也不在你的身外,你們好好去體會。

     那麼到了這個時候,離妄了明,離開妄想,了徹分明,但是無明所得,又不執著這個明白的明,又不執著它,萬行繁與而應無所住,這才是般若智,不是要你癡呆呆的坐著就是般若智,那是一種定境,三昧耶,你謹防又把它們混淆了。

     三昧耶定境不能混在般若智上去,要萬行繁與應無所住,我們做一切事情照常操作,同樣又處於般若境中,乃至於講經說法都處於般若境中,這樣子才叫做真正的般若智。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十七.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 56 - 59頁

 



     什麼叫無常? 要理解無常就得要懂什麼叫常,常者就是不變,相對論當中反轉過來無常就沒有常,常就是永恆不變稱為常,無常就沒有常的。

       世間上沒有常法,只有無常,任何東西都在無常,任何東西都在成住壞空之中,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有生命必定要死,無生死必定要滅,不管你什麼金剛石也好,只有一天天化,只有一天天地爛,這就叫做無常。那麼無常的東西就不是我們實相的境,它中間有個真實的諦,就是我們實相的境。《中論觀法品》說︰『諸法畢竟空。不生不滅。名諸法實相。』《中論觀法品》裡面講得非常清楚,所有一切法,都是無常,到最後都得壞。  我們那個汽車才三四年,就無常了,哎呀,太快了,太快了,包括你們今天坐在這兒聽《心經》,修法修得好呢,無常得慢一些,乃至於可以早日得到神通變化解脫,修法修得不好的,你們今後啊很快就無常了,就一切都變了,先由自己的身體內部變化,慢慢累積累積就老了,年輕的同學沒有感受,或者說感受不深,年老的感受甚深。

     所以我們學佛法,首先就要知道,萬法皆在無常,自己才會生起出離心,才會產生恐怖境界,否則的話,學佛法是不會認真的。你看黃老居士啊,他就真正地生起了無常境界,真正生起了出離心。但是我們有些同學之可憐,學佛整天在用功,結果搞了半天自己都不曉得自己在幹什麼,而且不曉得無常的道理,執著世間法,執著眼面前的假象,結果最後啊徹底把自己的光陰浪費完,而進入無常解體、進入『諸法畢竟空』,最後離散,骨肉一齊分離。 什麼時候體會? 能有成就的同學我不去說了,沒有成就的同學今後你們慢慢就逐步逐步體會到了,要死的時候體會是最深刻的。

      也就是說,無常就是六大本空的道理,我剛才講了,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本身就是空體,它必定住入成住壞空,必然是無常性的。

     無相之相名為實相。六大空寂以後,無相的這麼一個相就叫實相。知相無相,故即知無知之智所照無相之體。就是說,知相啊,好好聽,這兒很不容易聽懂,因為你們基礎很淺。我們知道這個無相的境界,就知道了無知的智、無知之智所照的這個體是無相的體,故無能照功能,它沒有能照的功能,亦無所照之相,也就是說能、所都沒有了,沒有能沒有所。 因為無知之智,就是我們這個無知的智慧,它所照的這個境是無相的境,就是指我們人的本身迴光返照,這個迴光返照也是個譬喻詞。

     為什麼說叫無知之智呢? 怎麼會無知呢? 無知又怎麼有智呢?我舉個例給你們聽,就像太陽光啊,它有沒有能量? 它很有能量,萬物都能融化,它能給你帶來春夏秋冬。 太陽它照大地而無分別,它是無知的,它不是有知的,這裡的知是知覺的知、知道的知,它是無知無識,它在照的時候啊是無分別的,普照,至於照到你、沒有照到你,那就是你自己隱蔽起來,它當然就照不到你了,你不隱蔽起來它當然就把你照到了,你要給它照才照得住嘛,你不給它照自然就照不到你了。

      那麼,我們的這個般若智就相當於太陽,它是無知而照,照什麼,照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這個本來面目就是無相之體,那麼這個形象是一個什麼相? 無相的,沒有具體的形象的,是一個無相的體。越說越深沉了,有的同學就會說,無相的體我怎麼照呢? 我怎麼看得到呢? 這裡面就牽涉到我們用功學佛法的方法了,就牽涉到定境了,怎麼樣讓六根停息而不生用,就是說六根平等下來的時候,自然出現的境界是無相之體,照也是用,用也是照,到時候就是雙運互通,是這麼樣一種境界。

        故即知無知之智所照的是無相之體了,所以說呢,就沒有能照的功能,亦無所照之相。是故知道了它沒有所照的功能,也沒有能照的這個相體,能所雙忘,因此呢在這種境界上,無得的相就為實相。

      得,這裡指的是有所收益,比如說,我們拿到一樣東西,我們得到它了,是這種得。無得的境界,完整的說法,就是無得之相方為實相。於此不可認為般若之智是能照,實相之境是所照。千萬不要認為般若的智是能照,是起照的作用的,實相的境呢是被照到的,這樣子就錯誤了,馬上就落入凡夫分別相蓋論,這個是最值得注意的。

     實相之境不是所照的東西,般若的智也不是能照的一種東西,它到了這個無知之相、無知之智所照無相之境的時間,境智互融,自離能所,自然就境智互融了。

     於此聖意,境亦是智,智亦是境,自然就離開能與所。於此聖境之意啊,境智無二,到了這麼一種境界,就明白了般若智、實相境就是這個道理。 般若智跟實相境明白了以後,那麼我們修一切佛法就扭住這個正知正見予以入定,就能進入三摩地境界,就能從中翻越末那意識和阿賴耶識的境界,得到解脫。如果不明白這個境界啊,首先就正見都沒有,沒有正見就根本不知道從何而入手,所以說,『般若心經』的般若二字十分的重要。
























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

十六.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 53 - 56頁

 


      我們以般若的智慧迴光返照的目的,就是為了照見我們真正的自我,把這六個東西照空。
    
    什麼空? 就是在定境之中讓這地、水、火、風、空、識自然息源滅平等無住,住在無住的境界之中,而於此境界不入昏沉、不入掉舉、不入散亂、不住光明、不住黑暗,住於明而無念、不執無念之體的這個境界之中,那麼這個境界就是真正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就是如來的法身、就是如來藏心、就是我們真正的心境,也就是你們自己了。

     你們說:平常我咋沒有察覺它呢? 由於你無始以來的業力,把你圍困住,所以你察覺不了。你們整天用的是六根和分別心在處事,什麼時候停過一會兒? 眼耳鼻舌身意隨時用,從來沒有停過,正如《西遊記》上,當然有的同學聽我開示過,有的同學沒有聽到過,說到這裡我又返到這兒來了,《西遊記》這部書寫得很好,談的是佛法,但是很多人把它看成故事,玄奘法師到到西天去取經,他們就認為果真有很多妖怪,那不是妖怪啊,那是講至高無上的佛法哲理。

   玄奘法師就指的是一個凡夫、一個人,那麼孫悟空呢,就指的是我們的凡夫心識之妄念。空性是憑妄念而迴光返照悟到的,一當見性即是真諦本體,所以叫悟空。

   他們剛剛一上路,就有六個棒老二(搶匪)跳出來了,就準備把他們搶了。那麼玄奘法師非常著急,要準備到西天去取經的嘛,這時候孫悟空啊就跳出來準備打這六個賊娃子搶匪,玄奘法師就想阻擋他,但是孫悟空根本不聽。

     因為空境明照本性現前,凡夫心識就不起用了,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說玄奘法師怎麼指揮得了悟空呢? 當然,只針對這一段呵。因此孫悟空就說:你們六個毛賊報上名來,我打死你們,我好曉得你們是哪一個嘛。結果這六個就開始報了,報的是:眼見喜、耳聽怒、鼻聞香等等,那麼湊起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人的六根。

     結果孫悟空憤怒之下,就說:我原來還不知道你們是哪一個,搞半天我還是你們的老主翁呢! 因為六根都從本性當中、心識所反映,執著則為六根,所以孫悟空就變成他們的老祖宗了。

     這是佛法的道理啊! 悟空就提起他的金箍棒,當場就把這六個搶匪打死了。  哎呀,玄奘法師就很悲痛啊,就說:這樣子傷生害命,剛剛才出去取經,你就把他們六個人打死了,那麼今後我們怎麼見到如來? 怎麼能走到西天嘛? 你一上路你就造孽。

     孫悟空馬上就開始說話了:師父,這六個傢伙非打死不可,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你不把他打死,你才到不了西天取經呢!   這裡的含義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如果不放倒,你的本性就別想現前! 《西遊記》每一段故事就有每一段故事的佛法道理,在這裡呢我就不給大家多講了,因為要講我們的正題,以後有機會再每一段故事給你們講。這裡也不是什麼自讚毀他啊,我們很多大學教授都沒有把《西遊記》弄懂的,他們還以為是講故事的,說文字還好。在《西遊記》裡面,有至高無上的宇宙人生的佛法真諦。

      怎麼樣去利用般若智來照見我們的本來面目、實相境呢?    何為實相之境? 實相境啊,就是所有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   什麼叫萬法? 不要理解錯了,不要理解成萬法就是我們挽一個什麼法法、萬法就是什麼方法,不是這麼個意思。

     法是指一切有為法,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只要是世間上的一切物質、色相的、情識的等等等等,都叫萬法,只要是有為的,就屬萬法。

     那麼,萬法的真正本來面目是要以般若智去徹照它,才能發現,當然,我們更主要的是要徹照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自己與宇宙到底是一個什麼關係? 關鍵是找這個東西,是以般若智去徹照。  即是真實不虛之相狀,萬法之本來面目,就指的是它本身的真正的它,而不是眼前出現的這個假的它。

正如掛的這個對聯一樣,這個對聯叫: 亭橋飛架波作水玉池催心。是寫我們的這個行園,這個房子,樓台亭閣,雕樑畫棟飛架南北,那麼池中的水,當噴泉波動的時候,波浪我們看到了,往往就說哎呀有波有波有波,波浪好好看,實際上波浪也是水,波水是一性,水為一性無二,是這麼一個道理啊。 要找到這個波浪就是水,是水的動態形象,並不是波浪是波浪,水是水,不能把它分開,這是舉的一個例子,每一樣東西都得把本來面目找出來。

      再一次強調,更主要的是怎麼樣找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如來的法身,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與釋迦世尊無二無別的,人人都有個本來面目,個個眾生都有本來面目,你們在座的個個都有佛性,佛性就叫本來面目,也就叫法身,也就叫如來藏心,也就叫般若妙用之境等等代名詞。不管學任何佛法,都是為了徹悟本來面目。

     那麼,在這裡,我們知道了要找本來面目。一切有為法皆屬無常,終歸是空。《中論觀法品》說:『諸法畢竟空。不生不滅。名諸法實相。』也就是說六大本空,無相之相名為實相。

在這裡,首先給同學們講的就是實相境的道理了。實相境呢就是真實的本相,已經闡述很清楚了,它是具體、真實不虛的相狀,但是這個真實不虛的相狀並不是我們眼面前擺著的有為法的相狀,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