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文說真諦 205 - 208頁
現在講受,受是接受義。啥叫受呵? 受是接受義,為領納一切虛妄,入世諸相,指眾生之六根對六塵時所產生之覺受。色受想行識嘛,第二條講到受蘊了啊。受蘊就是接受一切、感覺一切,為領納一切的虛妄,為什麼說是虛妄? 所有外界的一切現象、所有內因產生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妄。
入世諸相,指眾生之六根對六塵時所產生之覺受,那麼,眾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要對色聲香味觸法,就要對六塵,外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你想嘛,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它就要對色,眼睛就要看實在的東西,剛才說的色法,就全部被它看。耳根就要對聲塵,塵也叫境,那麼耳朵就要聽到,聽聲音,聽一切聲音,它都是一種塵境關係。
這裡呢就指眾生的六根在對六塵的時候呢產生的覺受,它為什麼產生覺受,由於意識一分別,它就產生覺受了。假如聲音一大了,或者產生一種異叫之聲,就會一下嚇倒,或者看到一個很凶惡的形象,也會嚇倒,看到一個很殊勝的、很莊嚴的形象,就會感到無限的舒暢和高興。遇到風一吹啊,零下二十度啊,就冷得發抖,但是温度一適合於身體的時候,就感得到是一種喜悅之受。
受啊,就是由於意識分別而身體所接觸的一切受納的感受,就叫受。如冷暖、痛癢、苦樂、悲歡等。這些都是受在接受的啊,這不是光在講理論,同學們啊,你們要結合到你們想啊,這完全就在說你們自己的、告訴你們,你們自己去體會你們的這個現實,書上是名詞,但是實質上就是如此啊。
《俱舍論》卷一中說:「受蘊為三領納隨觸。即樂即苦。不苦不樂。」三領納是指即樂、即苦,另外一個不苦不樂,這就是三領納。樂受是眾生之六根接觸到適意覺受。就是說快樂的感受呢,是眾生的六根接觸到適意的覺受以後而產生一種慾樂的情緒,就是說對他好的東西,只要適意於他了。比如有些同學說:「嗨呀,我好安逸喲,我今天連調兩級工資。」他今天回來好高興,就是他的適意的覺受,這是隨便打的譬喻啊。如果說是今天遭批評了,弄得他很惱火,他就會產生苦惱,這就是指的苦受。
苦受乃指眾生之六根接觸到不適意之覺受而產生之反感情緒或痛苦。在座的同學要注意一個問題了,你們這裡面有幾位同學啊,為什麼經常產生反感情緒? 這就是由於你們受蘊未空,以你們的六根,不管眼根也好、耳根也好,總之是你們的六根接觸到了不適意的覺受以後,產生的這個反感情緒、痛苦。那麼,怎麼鍛錬? 要鍛錬自己的受空。不苦不樂乃為捨受,有不苦不樂的這個感覺,那個是中庸之道的境界,就是遇到一種不沾不喜、不苦不樂的境界,不癢不痛的,此指眾生六根接觸到一種中庸之境,不生苦樂之觸意覺受。這種情況也是常時產生的,受蘊,經常有不苦不樂的時候,無所謂的時候,你說高興又沒高興,你說苦呢,又沒有苦,這就是人啊,經常有這個現象。受,心所所屬,受蘊是直接屬心所所管的,就是意識所管。
然後就進入想了。色受想,第三想蘊了。想是想像,然後還要分別,如想一電視機,想其整體隨想局部,又支分異別部件、色形,故想中即含分別義。我們就搬個電視機來,一下看到以後,然後就開始想像分別。為什麼我這兒又說到電視機的問題了,同學們,因為我寫這個的時候,我的側邊正有個電視機。我這個人啊,講佛法喜歡當體看到什麼拿什麼來打譬喻,看到電視機呢,我就想到眾生就是如是觀的,就觀察了一下,因此我就把它寫出來了。
想像分別,就等於是想一個電視機,想到它的整體以後啊,然後就隨想它的局部,看到它這個螢光屏,看是不是拱起的還是平的,有多大,它能收幾個頻道,是日本的還是美國的、澳大利亞的,就開始產生分別,因此想是想像還要分別。又支分異別部件,同時還想,嗯,這個是中外組裝,我這個電視機是,裡面還焊了什麼什麼銅的,就分別它的部件,很細的,這樣叫螢光屏,那樣子叫電子管,這個叫揚聲器,所有東西就從意識裡邊開始分別了,同時還看色形,紅顏色的,呵沒有那個灰黑色的好看,這個太俗氣了,這也就是想,產生出若干種分別。故想中即含分別義,因此想裡頭就自然有分別。
《俱舍論》卷一說:「想蘊謂能取相為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俱舍論》卷一當中說的,想蘊呢,它主要是取相為體的,它把這個相取出來,就作為體來觀想了,如果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東西,它不會無中生有去想的。那麼那種無中生有想有沒有? 有,但是它是有依緣而想,它要先依在某一種緣上,然後隨著那個緣再推進去想,這就是世智推想,就容易變成科學家的。他想的這個東西,嗯,這兒再弄個啥,莫如某個機器上的那個零件再安裝在這兒上面,不是就可以煮飯了嗎? 然後他就等等等等等等想下去了。就我剛才舉這個例子啊,就如這位同學他們那個電割機一樣的,他就先要依附於一個體,依附於一個氫氧源焊割機,然後想到這個東西火力大,那麼煮飯吃又何嘗不用它呢? 但必須要依附於一個氫氧源焊割機上,他才會推想下去,所以說要取相為體,取了具體的形象作為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寛窄、軟硬等等,乃至於在人當中,男的、女的,他跟我是親人,他是壞蛋,曾經對我不好,這個人對我是最好,苦樂等相,想蘊就來分別這些。
想屬心所,取心所緣起境界之分別,想是屬心所所攝的,屬意識所攝,它取心所緣境之分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