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五十七.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文說真諦 188 - 191頁

 


 
       圓測的《心經贊》說:「深有二種。」一者即行深,以無別別智,內證二空離諸分別,無能所行為行相,故曰行深。圓測在《心經贊》當中啊,他就告訴了我們,有兩種是深,第一種呢就叫做行深。是沒有分別智的,在智上不產生分別,就境與智啊,我前兩天給你們講的啊,內證二空,離諸分別。

    什麼叫內證二空? 就是離開能空、所空的道理,無能所行以為行相,故曰行深。沒有能所行的,就是說能空之境沒有,所空之境也沒有,這就叫行深。《大品》曰不見行、不見不行。《大品》告訴了我們,說不見其行,也不見不行,那麼行剛才已經講了,是三業方面的關係,但也不見不行,是名菩薩行深般若,這就是菩薩行深般若了。

     二者是境深。上面講了一者,那麼現在來看二者,行深過了就是境深,它是屬於二空理。離有無相,就是離有和無之間的這個差別,絕諸戲論,無分別智。斷絕一切有為之世相戲論,無分別智,不產生分別智。證此深者故曰境深。證到這一步深境啊,那麼它就叫境深。

   是知般若之體,有兩修約教:一、深;  二、淺。淺者名人空般若。那麼這兩者呢就是有深和淺之說,淺呢就叫人空般若,破除我執,但見於空不見不空。這個人空般若啊,它主要是追求斷除我執,就是把我的所有一切執見斷除,就進入人我空的境界。它的境界是但見於空,不見不空。就是說一空下來就空了,什麼都沒有了,又不知道妙有的作用,真空即是妙有,就弄不懂了,所以就只曉得從定中入手而證空、證神通、證變化,就不知道妙有即是空,這個境界是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同修。都要經過這個路線的,聲聞和緣覺都是羅漢啊。同修故,亦名共般若。

    共般若,就相當於我們曾經說到法裡面有共法與不共法,不共法就單獨上師傳,共法就可以兩三個人、甚至於很多個人一起學,這就叫共法。那麼般若也有共般若,這個人空般若就叫共般若。此慧現前,但證偏真,故名為淺。就是說這個智慧一現前的話,就證到了偏真,這個真不是正真,不是中道之真,叫做偏真,同樣是真諦,但這個真諦不中庸、不端正,不是正宗,但同樣本事大得很的,因此呢就稱為淺。

    深者名法空般若,既破我執,又破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就是說行深般若到深者這個程度啊,是法空般若,此時就破掉了我執了,同時破掉了法執。法執和我執前兩天也給同學們闡述過,我是指人我,法是指一切諸法和我們所修持的一切法,「法如筏喻者」的道理,這裡也不細談。

     不但見空,又見不空,就是說證到這個境界以後啊,不但見到空的道理,同時又見到不空的道理,空有無礙、空有不二、空有圓融的境界,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呈現真空,妙有非有,是幻相所成,真空非空呈現妙有,就是空有不二的一種境界。

    盡破三惑,永斷二死。證到這個境界以後,就可以盡破三惑了。三惑即是凡夫之邊見、邪見,由見思而引起的一切分別,說穿了就是我們的一切惑業。斷三惑,徹底證破以後,生死即能了脫。三惑同時還說明了有一個問題,叫什麼問題呢? 就是無始無明的塵沙惑,這是其一之惑,菩薩在教化眾生的時候,不能得到無量的法門,因為他們由於自己的修持關係、菩薩的等級關係,所以很多法還不懂,很多都已經是菩薩了,還是跋山涉水去學法,因為還不夠圓滿,還有很多法不知道,不能得到無量法門,為此而惑業阻擋。

     同時呢,菩薩的這個不圓滿,他們的煩惱無明還沒有盡,無明惑同時要障他們的中道,就是要把中觀之正見擋住,中觀正見也是有深淺的,因此第三惑就是無明惑,同樣要擋他們,這就是菩薩所存在的缺陷。那麼如果說是證到了不但見空,又見不空的境界以後,達到般若的妙有真空不二圓融之理的話,自然就會盡破三惑,永斷二死,生死皆斷,證入諸法的第一義諦,般若圓融的空道,如來正法。為菩薩所獨修,非權教三乘所共故。這個是不共般若了,這個道理是菩薩自己所修的。

     此慧若顯,能證菩提,故名為深。只要這種智慧一顯現,就能證到菩提,所以它叫深,因此觀世音菩薩叫行深,不是行淺,道理就在這裡。當然,衪是佛轉世再來,情況更不同了。

    若證不共般若,不但深透無虛,深入了明,進取不停,此解為一門深入,入一妄而無分別,則無有一妄,頓然六根平等無住,故對之外境,五蘊而不起用。就是說啊,如果證不共般若啊,不但深透無虛,就是說深透到般若的境界、徹見自性光明以後啊,真正見識了般若,那麼它是實在的,不是虛的,不是萌芽狀態的。

    深入了明,進取不止,在這方面還要進一步深入,了明,了解不明白的東西,讓它明白。進取,就是修自己的一切行為,不止的進取,不只是觀照,還要修其他的行來輔助。此解為一門深入,入一妄而無分別,一門深入下去,剛才前面就已經講過了,一妄而無分別,就是觀到一個東西,它本身是一個妄,但是由於這個東西上不起分別心,自然就無一妄,因此就沒有分別,則無有一妄,一妄都沒有了,頓然六根平等無住,故對之外境五蘊而不起用。

    當同學們好好去體會,你們一妄而無分別的時候,此時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沒有用了。那麼眼耳鼻舌身意不用是被動的,就是它們自己被動不能起用。外境活動,但同樣不能牽引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不能起用,而不給你說的是六根不想起用,是不能起用,不是不想,不想麼你還可以用,不能就是說進入般若境界,它自己起不了用的時候就對了,這就是真功夫了。不能起用,因此,六根自然平等。

    此時,對著外境啊,五蘊同樣就不起用了,眼耳鼻舌身意平等不起用以後,色受想行識同樣就不起用,色受想行識即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不起用,色聲香味觸同樣就不起用,就感染不了你,因此外境就不能牽動。所有眾生修法達到如此地步的心境,就是不能牽動的自性心境。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五十六.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文說真諦 185 - 188頁

 



誠以修行之要,首須遺盡聞思諸慧,徹悟真空,由無所得、無分別故,無行無不行,是名為行,是名為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為了說明修行之要呢,那麼首先必須要找到般若境界,而住於般若境界呢,必須首先遺盡聞思修學。為什麼要遺盡、把它拋掉完? 聞就是我們所聽到的一切法,你們現在不要遺盡啊,現在遺盡就聽不懂了。

    遺盡就是說在用功當中啊,功用之中,根本不要想到上師怎麼教我的,我現在照著這樣做,哦,上師這兒教的又有點不同了,結果一堂課拿給你打妄想分析完。因此古人啊又有這麼一句說法:「凡多經釋之詞,多為文字所障。」要遭文字障,聽多了以後,用功的時候就:「嗯這條是啥,嗯那條是啥。」我們這方面的同學多得很,經常這樣來問我,看些書就跑來了,當然我指的是有點功夫的呵:「唉呀,上師,昨天晚上出現什麼,我就曉得它是咋的,要怎樣怎樣成辦。」遭文字障了,所以要遺盡聞思修學,因此六祖才說得出「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從來是「不思不想不尋伺,無依無靠作自然」,就是六祖的功夫方法,不思,不專門去思,思就是尋根追底稱為思,想就是提念當前意識而為想,不思不想,不尋伺。

     學佛法的人,眾弟子們在此,我給同學們說,你們這兒裡頭大部份都愛尋伺,去找本性、找空的味道,這叫尋伺,尋伺就尋不到的嘛,那個妄想就是它把你擋住的,你怎麼用得它呢?你擱下來以後就出現,你去找空,找空就背起娃娃去找娃娃,那娃娃永遠也找不著,因此叫「不思不想不尋伺,無依無靠作自然」,意識任何地方都不依靠,你自自然然就是了,管他是不是功呵、佛呵、法呵,不管,所以高旻寺學佛法的這個方法啊與眾不同的原因就是根本不跟你說什麼破不破參,就這樣收拾你。

     因為要說破參就完了,要說找本性就完了,一說找本性,你馬上就開始了:嗯,空一下,剛才空了,嗯,這個滋味正是空。結果啥空呢? 意識思想正在動,不是空,曉不曉得喲? 所以就不給你說穿,那麼你說:「上師啊,這一下你可把我們害深了,你這一下說穿了,我們永遠就完了。」不,我今天教的學生是學者,你們在座的學生不是那種禪和子,你們要從理論上攻克佛法的境界,要讓你們當菩薩摩訶薩,所以說就必須要從理論上明白,然後直取般若的境界,所以今天就說穿了,說穿了比不說穿更厲害,說穿了,你們懂得那個滋味了以後,就隨時用起功來進步更快,但要注意不可用意去求真,也不可以斷妄,不要執著真與妄,如如而無所住。  所以要遺盡聞思修學,思也不要,聽來的也不要。

    那麼「諸慧」包括一切散慧,全部遺盡完,剩般若真空之慧而剩而不剩,處於這麼一種境界啊,徹悟真空。這個時候自然徹悟,一下明白,由無所得、無分別故,無行無不行,此時就可以沒有一樣東西可得,就是說得不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沒有得的,因為有得就只有意識才曉得它得的什麼,把意識擱下它當然就無得,無所得。

     無分別故,思想自然沒有分別,無行無不行,就行深般若,那麼無行無不行,自己修行也不需要去故意雕琢修行,但是實質上也就是修行,無行無不行,是名為行,這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持,是名為行深般若波羅密多,這個才叫做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至於般若波羅密多,前面經題上專講了,這裡不講。

    深者,即有淺者,深淺皆對比而言。那麼「行深」呢,這裡要講一個深,有深呢就有淺,如果沒有淺呢就不曉得有深,沒有深呢同時也就不曉得有淺,這就是相對論。如《大度智論》中說:「如人入海。有始入者。有盡其源底者。深淺雖異皆名為入。」《大智度論》說啊,就是這個深與淺的道理呢,就相當於我們下海底一樣,有的人呢就一直走到底,從開始走到最終,走徹底。有的人呢走走的就覺得哎喲,海底還不好走的,太恐怖了,冷颼颼的,還有珊瑚石刮到我,等等異相,還有金魚、鯊魚、諸多事相,那麼中途就不想再走了。 有盡其源底者,就是說徹底走透。深淺雖不同,但是都叫做入,就入進去,哪怕你走很少一點也叫做入。

     佛和菩薩同樣是這個道理。那麼菩薩羅漢為什麼分別那麼多層次? 就是走得深的呢就入得深,佛呢就徹底把一個大海都走完了,就是這樣的啊。「佛則窮盡其底,菩薩未斷諸煩惱習,劫勢力少故,不能深入。」此指深即是深入法相之底。這裡呢就告訴我們了,佛才走到了底的,菩薩是沒有走到底的。走海底,這是一個譬喻,此指深即是深入法相之底,實際上所謂的深,深什麼東西呢? 法相平等,本無深淺之別,而指的是深入法相的底,那麼這個底沒有差別是指它的圓滿以後沒有差別,在中間階段是有差別的。

     菩薩呢未曾斷煩惱習,同學們好好聽啊,凡是菩薩都沒有斷煩惱習的啊,習有輕有重,菩薩固然是聖者,當然比羅漢高明得多了,但是有煩惱習,還有生死變異之苦厄,所以你們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菩薩是特意來的,有意來渡眾生而轉世為人,是來還夙債等等。

    因此我們懂得了菩薩的道理以後啊,就歸根結底還得要證到佛的境界、佛的道理。法相既然是平等,本無差別,但由於眾生根器大小之差,皆累生業力所致,是累生累劫的業力所致,才造成了差距,故障蓋智慧光明,自成深淺之別。

     什麼造成了深淺之別的? 是同學們和所有一切有生命的、有情的眾生的業力的深淺差距,業力深淺的差別而造成的差別,不是法性的差別。智鑒有深淺,因此在智慧上的鑒地就有深有淺,觀照自然深淺見理,故德行證境均有差別。由於自己的觀照功夫的深淺和聽講解的受用深淺,包括你們在座所聽講解的受用,能得深得淺啊,都是你們往昔之中的業力的差別。但我們修行不管它什麼差別,就是得要深入底源,走到底。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五十五.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文說真諦 181 - 185頁

 


   
      同時再說說高旻寺,高旻寺和金山寺的差距,金山寺主要是念阿彌陀佛,以淨土宗為主,當然佛法還是很高深的。那麼高旻寺,它就是直接要我們察見本性、明心見性的道理了,那個地方制度第一,教誡第一。進去以後首先就要簽生死文約,不管你哪個去了,就要喊你:首先你怕不怕死? 如果要怕死就不准來,守不守我們的規矩? 那個地方動輒就這麼幾個字,叫做「打死人不賠命」,是這麼樣一回事。

     為什麼要打死? 犯了它的原則就要打死,因為他們有一系列的制度,只要你是把原則給它犯了,馬上就要把你打死,不管你是任何人,把字約一簽,棺材是擺上的。所以每個人進去首先就是提心吊膽,因為制度早就規定了的。這個制度首先規定的就是啥呢?就是跑香、站香、坐香、跪香、睡香。

      所謂香就是點上香,然後讓你跑,跑十五分鐘,就拼命的這麼跑,在跑的當中,有五大板手,提起板子的,板手幹啥? 專門打人的。你一跑動了以後,他只要瞅到機會,就把那個板子一帶,那個雙板「啪」就要響一聲,那個板一響以後,馬上就要站正。只要板一響了,人繼續在朝前面跑,馬上就要拉來打死,嗨呀不打死都要打得慘得很,所以說任何人都提心吊膽。

      站香的人就要站著,站上以後如果說是身上在發抖啊,要拉來打,如果說是身上哪裡有點癢啊、想去動一下肩膀啊也要拉來打,那板手轉去轉來看的嘛,個個站著都是呆的,站上以後,眼睛盯到哪裡就是哪裡,什麼眼睛這麼看一眼就要糟糕,就要拉來打,朝死裡打。哎,不是輕輕打呵,要朝死裡打呵。

       那麼,坐香同樣如此,坐上去就不准動一下,只要聽到板子一響了,歪著坐就歪著了,根本不要再想挪正一點點,謹防馬上就要拉來打死! 因此高旻寺啊是十分的嚴格,同時,只要聽到哪個嘴巴在動,看到你的嘴巴在動了,或者念到咒了、念到佛了,嗨呀,那不得了,問你弄啥? 你說我念的是佛,阿彌陀佛。好,念阿彌陀佛,你把我們的禪堂弄髒了。念阿彌陀佛還跟你說是骯髒的。你把我們的禪堂弄髒了,現在馬上罰你把禪堂掃乾淨。念阿彌陀佛例外,不打,就要掃禪堂。

      有一個瑜伽士,功夫非常好,那段時間是夏天裡頭,嗨呀他坐來招架不住了,但他的內功啊、各方面都好,他咒語厲害,他馬上就差遣護法聖神:「快點把簾子給我掛起來。」那個護法聖神就開始把那個簾子「嗚嗚」的就捲起來,後頭一起捲起來了,嗨呀這一下五大板手看到了就衝上來,衝上來看他沒有動,一動不動的,馬上五大板手就冒火了:「這個膽大的咒師,嗯,如果是密宗的來的,就請趕快給我爬出去!」他嚇慘了,規規矩矩地馬上起來,就快跑了,就走了的嘛。沒有打他,也不敢打他,因為他那種情況特殊,他的護法厲害嘛,但是同樣要懲罰,趕出去,是不買你的賬的,沒有讓你免掉的,就有這麼嚴格。 為什麼要這麼嚴格? 包括他們吃水,那麼從東邊端到西邊,全部是滿杯,哪個滴一點在地上要拉來打死。吃飯這些同樣是滿碗,吃不完剩下,只要稍微聽到你筷子把碗碰響一聲,都要拉來打死。

      所以說整個晝夜六時無一時不在緊張之中,而且它那個緊張啊是萬分緊張,隨時注意,端水都謹防遭打。一坐凳了,坐穩了以後馬上就謹防遭打,嗨呀一天到晚人就是這樣子的,因此那個意念啊不允許你有半分半秒開小差的時間候,在這種情況,又不告訴你是什麼事,自然而然的,妄念就要斷,妄念斷了自然就要空寂,本性這個東西怪得很,只要一空寂他就認得到,他就會一下體會起這個前無念、後無念的境界,嗨,這是不生不死的我的嘛! 所以說揚州高旻寺啊每一年都有大成就的,而且每隔七天都有破參出來的,你說好厲害? 當然這個制度現在已經沒有了。

      高旻寺過去出了好多高僧大德呵,全國第一是數它,虛雲老法師是高旻寺的,聖欽老和尚是高旻寺的五大板手之一,月霞、無住這些都是,那麼你想,虛雲老法師就用它那一套出來以後,又教化好多弟子了? 成就的,現在的意昭老和尚、寬淨法師,還有水果師―廣欽老法師都是他的弟子,他們都是高旻派的。又不念一聲咒語,就搞些這些東西,就竟然進入佛法,你們說佛法迷不迷信? 是不是迷信? (眾同學答:不是!)是科學的,佛法是非常偉大的科學,這是人生與宇宙的真諦。

     但是說到這裡還得告訴你們,雖然方法如此、道理如此,那個還是要講因緣的,你沒有因緣,你去了同樣不能悟參,往昔之中有種子的才行。因為最近我們發覺了一個問題,比如說,意昭老和尚、寬淨法師也好,水果法師也好,你查查他們的背景嘛,他們才不是普通人的,每個都不是。

     理雖如此,行的等持還得自己自證,所以說學佛法行是不可缺少的,行是必須要的,行堅才能果正。那麼對我們來說,必須要有方法,我們學佛法有具體的方法來教,這裡只能說從理論上懂得是怎麼一回事。

     觀世音菩薩反觀自性,觀世界一切眾生的聲音,又是什麼意思呢? 現在我不說,可能同學們都會體會到了,衪去觀一切聲音平等的時候,衪就不可能把意識注意到哪一個聲音上,不注意到哪個聲音,意識就不落於世相,不落世相,自然就是空境,自然就是法身境。但這也是理論的道理,具體你們要去做,也得重新修行。那麼觀世音菩薩的這個「觀」啊就是反觀自性的觀,反觀自性平等,此法行即是無執諸法之行。

      我剛才說了嘛,無執諸法之行,就是說執就是落於某一處、抓住就叫執、執著,我這樣就是把它執到,丟下去就叫放,那麼執不等於是手在執,是意念執。就是說,衪反觀自性以後呢,就不執著所有一切的行,就不管你什麼東西,只要是有為法的,都不執著,無為法的法都不執。這種行為啊是不見到一切法空的,為什麼說不見諸法皆空? 剛才給同學們已經闡述了,我想這一點,有悟性的同學也會悟到了,觀一切聲音平等並不是觀一切聲音沒有,或者死了休克了,而是沒有把意識放在哪一個聲音上,是這麼一種境界啊,這種境界即是無人相、無我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無男女相的境界嘛!

        你說有人相,有人相的話就要意識落在那個人才有人相嘛,有男有女,要意識分嘛,哦,他是男的,她是女的。如果閉著眼睛,同學們,我試問你們一件事情:你閉著眼睛,我喊一個人來摸你腦殼一下,你曉不曉得他是男女呢? 是你眼睛看到他,意識分別出來了:哦,女的摸的;哦,男的摸的。你如果不分別,儘管有人摸你,你還是不曉得,要曉得除非是有天眼的人,當然這個是題外話呵。

     此行不見諸法皆空,衪不見空,也不見諸法不空,但衪也不見其不空。為什麼不見不空? 因為衪如果專門落在空上,已經又是意識,或者空寂渺無,那就落於頑空,就是外道的境界,所以衪不見諸法不空。見一切如幻化,衪見到一切如幻化,不執著,你走你的,過你的,如幻化,如電視屏影,視而有而非實有。就如像我們看的電視機一樣,看到的時候它有的,實際上裡頭都是幻化的,假的、沒有的。視而有,那確實有呵,電視機現在好說明問題哦,打槍、打炮真是凶險,殺人放火,但是呢,確實是幻影的嘛,那裡頭,虛構的嘛。《大般若經》說:「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密多時。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不見般若波羅密。不見我行般若波羅密。亦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密。」《大般若經》已經講了,就是說菩薩摩訶薩,就是菩薩和菩薩王、大菩薩在行般若波羅密的時候,衪們在行般若智慧而渡生時,不見菩薩,衪們的概念根本沒有菩薩的,不見菩薩字,更沒有菩薩的名相,不見般若波羅密,也沒有般若的這個概念,不見我行般若波羅密,也從來沒有概念衪要去做一件什麼事情、做一件功德事,也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密,但是反轉過來,又不是專門空寂得來不知自己在做佛事,但又不是知自己在做佛事,萬法都處於般若智照的中觀見中,在做一切佛事。

      這裡同學們聽起來是非常吃力的,這個中觀見本來可以給你們闡述,因為中觀的書籍很多,但是一兩句話我給你們說不清楚,那麼總的一句,就處在中觀之道。大家今後可以從這個方面去證悟,或從它空之見去了諦。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新北社會局長 參訪世界佛教正心會文殊院 靜坐靜心

 

新北社會局長 參訪

世界佛教正心會文殊院 靜坐靜心



    會址設於板橋的世界佛教正心會長期響應「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與新北市社會局共同合作幫助弱勢,7月29日應本會邀請,新北市社會局李美珍局長、許秀能副局長併同新北市新聞記者工會黃村杉理事長及葉仁富副理事長,前往參訪位於台北市總統府旁的文殊院,該院二樓設有靜坐中心,李美珍局長表示在這麼喧囂的城市中,有一處能靜心打坐的地方,真是太棒了!

世界佛教正心會遵循 世界佛教教皇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教誡,觀世音菩薩「大悲行願 無處不現」之慈悲,依於本會指導金剛上師 恆性嘉措仁波且的指導將十善、四無量心、六度萬行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多年響應新北市政府「好日子愛心大平台」,與新北市政府社會局維持良好關係,本會卓志揚理事長、陳和慧執行長、台北分院黃俊彥會長共同邀請新北市社會局李美珍局長、許秀能副局長併同新北市新聞記者工會黃村杉理事長及葉仁富副理事長,前往參訪位於台北市總統府旁的文殊院,本會卓志揚理事長表示:文殊院二樓的靜坐中心是本會指導金剛上師恆性嘉措仁波且的用心,希望能在煩雜的都市生活中讓人們找到一處清靜的地方靜心打坐,皈依三寶,修行學佛!

今天非常開心邀請到李美珍局長蒞臨,除了介紹正心會的成立宗旨及金剛上師恆性嘉措仁波且十多年來的代生消業苦行及行動佛殿環島祈福,更期望在未來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幫助更多的弱勢家庭,將佛陀所教導的「布施」、「慈悲喜捨」等法教,實踐於生活當中。

媒體報導



大悲行願 無處不現 世界佛教正心會至花蓮榮服處及榮家公益關懷

 

大悲行願 無處不現 世界佛教正心會至花蓮榮服處及榮家公益關懷



   世界佛教正心會遵循 世界佛教教皇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教誡,觀世音菩薩「大悲行願 無處不現」之慈悲,依於本會指導金剛上師 恆性嘉措仁波且的指導將十善、四無量心、六度萬行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募集十方愛心共同關懷社會弱勢者,今日再次應新北市新聞記者職業工會黃村杉理事長的邀請來到花蓮榮服處及榮家做愛心捐款。

本會執行長陳和慧表示,本會總會位在板橋榮民之家的正對面,十多年來關懷榮民並定期至榮家帶領念佛及康樂活動,逢年過節也會致贈加菜金。若有榮民伯伯往生,本會恭請指導金剛上師 恆性嘉措仁波且為其超度,與榮家來往相當密切。

今天非常開心應新北市新聞記者工會邀請來到花蓮,於榮服處致贈遺孤認養金2萬,至榮家捐贈加菜金2萬,除了榮服處處長蕭振嘉、副處長陳靜如、榮家家主任游文勇、新北新聞記者公會黃理事長、葉副理事長,還有榮服處30幾位同仁共同見證。

榮服處蕭處長非常感謝本會不遠千里而來,也感謝新聞記者工會的媒合,並表示花蓮榮服處目前遺孤學生認養共有38位,除了生活上的照顧,也會定期訪視輔導,再次感恩社會各界持續關心榮民遺孤。榮家家主任游文勇表示目前有401位住民、有7位超過100歲,1位105歲,在花蓮這樣好山好水的環境,特別適合養老,歡迎大家來到花蓮關心榮民。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