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三十四.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08 - 112頁

 



    剛才我說把「多」字分開了,那麼,「多」字分開了,我們就要講「多」。到底「多」字分開是起什麼作用? 前面是到彼岸,後面是講一個「多」。多字在此作「定」解。

      就是我給你們講的,定啊,如如不動,萬念俱寂,萬念空無,或定於光明之中,如如不動,或定於佛像之中,如如不動,或定於種子字之上,如如不動,或修觀入文,如如不摻其雜念,均皆稱為定,總的一句,如如不動就是定,定就是「多」的意思。

     前者般若,我們把它作了淨慧,又作了無上智的解釋,這個地方「多」字呢就作為正定,就是說正確無偏、中正不二,叫正定。如如用,定慧平等,是菩薩修行絕不可缺少之正行正見。所有菩薩修行,不能缺少的,必須要如如用,定慧平等。也就是說菩薩啊,自覺覺他的這些聖人就稱為菩薩,不是說鬼神菩薩搞迷信的呵,菩薩是自己覺悟、能教化於他人,簡稱這樣,後面再來細講,是不可缺少的正行正見,就是說要有定、要有慧,兩個都不可缺少,不可偏倚於。

    定多了,智慧少了,自然就要生法愛,對於法就要專一無二地進取,不產生智慧,享受法,最後就變得愚癡。在這個時候,用功的時候啊,你們就要以般若的智慧去增助鑒地,迴光返照,察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如果說是智慧多,定力少,必然生智慧之愛,智慧產生得很旺盛,那麼就喜愛於智慧,此時啊就要落在狂慧裡頭,就要成狂禪,最後要入狂魔的。

     這時則應增進定力,而開顯之。這個時候就應該把定力增強,少說話了,少給別人講了,以定力來開敷真實的智慧,慧愛定開敷,慧多了,就要定去開敷。定愛慧助見,定力過甚而產生愛執,那麼就要以智慧去指導他的鑒地,雙運之修不可偏廢,非常重要。這個話不是我說,釋迦世尊如是說,歷代祖師如是說。但是儘管如是說,在講《心經》的時候,這個定就講掉了,很多人講《心經》都講掉了,這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佛法啊,定慧平等是必須要的啊,但是這個原則問題在很多經書上弄掉了,我感到內心頭也是一種難過,有很多眾生也走偏了路,這是佛史遺留下的弊端,沒有辦法啊。

     加之以般若妙智而行彼岸,用般若智照這個大航向的舵船,望遠鏡望到,雷逹測度,指南針用上,這樣走的話,就不落於四偏之中了。這四偏就是:外道隔於我執之偏。外道啊,首先隔於一個我執,是起用我執而行諸萬事,所以不能了脫生死。儘管成了天人,還是叫外道,哪怕道家的功夫修得再高,呂洞賓八萬四千劫,終究落空亡,也叫外道。因此呂洞賓在上海黃龍寺被黃龍禪師降服,就傳了他法,傳了他頓悟之門,頓超直入,大圓滿境地,所以有生天人轉極樂世界的緣起。

     當然,呂洞賓又比你們有些同學要厲害些了,有些同學他是不如的,我們在座的有些同學他是比不過的。他當時就給他的漢鍾離老祖、他師父說:「師父啊,你為啥一千年才渡我一個人呢?」他的師父說:「眾生難渡啊,人的習氣重得很啊,眾生一會兒又變、一會兒又變啊,眾生根本不學我們道法啊。」呂洞賓說:「啊,師父你不對,我們神通廣大,還怕他難渡?我下去給你渡,一年給你渡一千個人回來。」他的師父說:「你下去渡倒可渡,你要注意,不要惹和尚啊,有些和尚惹不得的啊。」

     結果呂洞賓一出南天門,駕起祥雲一看,嚯,看到上海、中原大地上海黃龍寺金光燦爛,黃龍禪師正在講《心經》,在講《心經》般若,正在講般若的道理。因此呢,呂洞賓想到,到底說些什麼名堂呵,我去聽一聽。他就搖身一下變成一個蒼蠅,然後就貼在門上聽。因為黃龍禪師神通很大,當時就曉得他來了,馬上就把《心經》摺起來了,就給他的侍者說:「趕快去把那個偷法的人給我趕走,盜我們法的。」呂洞賓一聽就很生氣,一下就跳出來,現出原身,身背青鋒寶劍,然後就指著黃龍禪師說:「你這個膽大的出家人、和尚,你還敢駡我,我是上十八洞大樂仙子呂洞賓是也。」黃龍禪師覺得太好笑了,黃龍禪師說:「你是一個守屍鬼,任你八萬四千劫,終究落空亡。」黃龍禪師說完以後,呂洞賓馬上搖身一下就把他的寶劍取下來,就是「洞賓飛劍斬黃龍」的嘛,嘿呀,就準備把黃龍禪師殺了,那個飛劍圍著黃龍禪師盤旋,黃龍禪師定境高啊,馬上萬念俱寂,萬念俱寂就什麼都找不到了,就一切都空了,這一下呂洞賓沒有把他殺到,黃龍禪師用袖袍輕輕一擋,飛劍就掉到他的袖筒子裡頭去了,呂洞賓收都收不回去,頓時感到無限的慚愧,當時就給黃龍禪師跪倒,黃龍禪師馬上就開示他,傳他「言語道斷,心行寂滅」的頓悟之門。

      洞賓他不管怎麼說是神仙,所以說他的智慧來得很快,當時就頓悟,頓悟以後,就提筆寫了一首偈子,其中有兩句叫做:「自從認識黃龍後,始悔從前錯用心。」為什麼寫到錯用心這句話? 就是說他主要是用了心了,靜觀一切法,都是動了念的,所以才成了凡夫呂洞賓。

      這裡我指的凡夫不只是人,包括上八洞的大樂金仙都是凡夫。那你會說,太上老君教主不是凡夫了? 例外,先講清楚,他雖然表道教之法,是凡夫表法,但是,太上老君是世尊的弟子,太上老君騎青牛過玄關的時候,他的弟子就問他:「請問師尊前往何處?」他馬上就回答:「吾所之得道,乃為三清妙用,長壽不可言狀,但吾今當往西方,求拜釋迦文為師。」

     所以說就給釋迦牟尼佛當了弟子了,太上老君。寬淨法師的《西方遊記》,這本書叫啥名字啊? (弟子慧輝答:《西方極樂世界遊記》)啊,《西方極樂世界遊記》,這本書上就記載了,寬淨法師隨觀世音菩薩走到太上老君那兒的時候,太上老君的煉丹塔、高爐,昆崙山雪白放寶光,但是,觀世音菩薩同樣還是沒有批評他的,同樣說改天回來還要帶淨寛法師來看,意思就說,今天太忙了,先到極樂世界去。

     還是不能誹謗他們的,因為他們也在學佛法。基督天主都不要批評,要供養尊重,因為善神也要幫助我們的,包括方神地神及眷屬等,我們都要作供嘛。我們啊也不能去過多的非議人家外道,他們雖然是外道,但當一修成神仙以後,就比你們這些人要厲害了。修成神仙,並不等於就不學佛了啊,你怎麼曉得他們沒有學佛呢? 觀世音菩薩都無剎不現身,難道沒有教他們嗎? 說不定以前成的很多仙,張三豐這些早都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了。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三十三.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05 - 108頁

 



     那麼現在是講「波羅密」三個字了。波羅密是梵語,同前般若二字一樣,翻字不翻音。波羅密三字是「到彼岸」之意,這裡我的講法與古德們是有差距的。古德們是「波羅密多」四個字,我說波羅密多這四個字是錯誤的,不是獨體一義,至少是不確切的,因此我才下決心把它分開來。

      今天告訴你們真理,波羅密三個字是到彼岸的意思,此指彼者,此地對他地;若指此者,他地對我地。今說彼岸者,乃諸佛菩薩所居涅槃大樂之方所、解脫輪迴之不生不滅究竟圓滿之地。

      就是說波羅密這三個字啊,它叫「到彼岸」。什麼叫到彼岸? 我們站在河這邊,要到河對面去,也叫彼岸,要經過船渡過去就叫到彼岸。那麼這裡指的此岸呢,就是對方到我們這邊來叫做此岸,就是說兩岸相交就是彼此相對。

     那麼這裡指的真正的彼岸呢就是諸佛菩薩所居涅槃大樂之方所,就是佛菩薩所居的佛國。那麼有人說佛國的說法到底對不對? 這是一個代名詞,最好是把它說成佛菩薩所住的境界,解脫輪迴之不生不滅究竟圓滿地。

     所謂究竟,就是徹徹底底、沒有半點渣滓、疤痕,就是由眾生變成了聖人,登入的這個圓滿佛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住無相、大樂無邊之聖境地,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變化無窮,神通廣大,這個佛菩薩的聖境地,這裡指的我們到的彼岸是這個彼岸,就從我們這個苦惱的人生啊,渡入另外一種聖人境界,享受不完幸福的這麼一個世界。

     此岸者乃眾生所居生死輪迴煩惱之苦地,那麼我們現在這個此岸就是眾生所居的生死輪迴的苦地。由於所有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故彼岸居所,個個有份,眾生自帶。所有一切眾生都具備著佛性,包括同學們個個都有份去享受的,個個眾生都自己帶著彼岸的,均皆有份享受,由迷而不得居之。

     為什麼沒有住進去呢? 是由於我前面所講了,迷妄成真才沒有住進去的,皆因眾生迷妄成真,離真取妄,離開真諦,執著虛色妄想,所以才住不進去。迷其清淨的真心,迷其我們本有的如來藏心,迷其我們的本來面目,則住此岸。一當悟得此心,頓入彼岸之境,只要你一下明白這個道理啊,你一下就頓入彼岸的境界了。

      你們總有一天,前念已去,後念未生,而沒有執著,住入這種境界的時候,你就會頓然徹悟,徹悟這個境界的滋味,但徹悟並不等於就從此不退出來呵,要有定力抓得住才不退出來,沒有定力是不行的,要抓得住就還要經過鍛錬,還有末那意、阿賴耶,你還承得住摔擺嗎? 還有種種幻象出來的啊。頓入了彼岸的境界以後,要如法進修則可圓滿。

     這裡與其他古德有差距之講法,其他的古德是,頓入彼岸以後,就頓悟,就永遠住進去了。我不是那麼一個認為,頓入彼岸以後,還得進修,要達到圓滿境界,依照佛菩薩、上師所傳的法去圓滿它。

     因此,迷時則全迷,渡入愚癡。凡夫迷的時候,就全部被迷到了,就渡在愚癡的境界裡頭去。悟時則大悟,如見己親娘。悟的時候,突然就會認到佛性,嗨呀,就像見到自己的母親一樣那麼熟悉。般若智照自現前,實相之境無所得。到了這個時候,般若的智照、智慧觀照就現前了,現前就是看到實之境了,但是這個看到呢,是名為看,實無所看。而實相之境是無所得的,沒有得到的,如果你有所得,有所得又是妄想,馬上又落入凡夫妄執相對蓋。

     依般若智照進修實證而斷諸惑,只要你依照這個般若的智慧啊,去進修佛法的境界、實證,自己一切惑業皆能斷除,所有世智惑業、所有一切有為法的惑業、無始以來的善因好因、一切因緣之惑業,都能斷除,但必須要依般若智照去進修。

      由處於輪迴煩惱之凡夫,而到涅槃彼岸大樂之聖境地。斷了惑業以後,自然由處於輪迴煩惱的凡夫、普通人,就能到達涅槃大樂的聖境地了。此指聖境之地,並不是說離開此地另有一個地方的聖境地,而是迷悟二諦之差別,迷時彼岸即此岸,悟時此岸乃彼岸,悟則自成生死無縛之聖人。

     好好聽,同學們啊。這裡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講了半天,剛才上師給你們說了,要由此岸到達彼岸,由河這邊到河那邊,就由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世界,結果到了半天,又沒有世界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此指到聖境之地,並不是說離開此地,另有一個地方是聖境地,那麼,這句話不是就矛盾了嗎? 有報身佛土,有極樂世界,有琉璃世界,有毗盧世界,有兜率內院,嘿,這麼多佛國,那不是彼岸是什麼呢? 

     這裡我給你們講得比較高深,說句非常誠懇的話,這是對大乘境界的弟子、甚有修持的人,他就會懂得。這裡所指的聖境之地啊,實際上把它說穿了,就是你把世俗塵垢一除掉以後,自然不執著於空有無際之體,而此時佛性光明自然現前,佛性光明即如來藏心、即般若智與實相境之互融互匯,一元無謂之二別,到了這麼一個程度以後,此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渡入這種境界,就地境界就是佛國世界的境界,但是這只能你個人享受的境界、個人世界。

      有同學又要說了,離這兒十萬億佛土,還有那個極樂世界的嘛,有多遠的路都告訴了的嘛。這個又是佛的一個善巧方便、導引眾生了。當然,你要有那種認為,也是可以的,萬法由心生,可以隨著那個境界經十萬億佛土到極樂世界去,但是可以剎那就地即是極樂世界,這是一個迷悟的問題,迷時此岸就是此岸的凡夫地,悟時此岸就變成了聖境地,它不需要走哪裡去的,自然進入一種境界。

      比如說是哪個呢? 像李旭,他曾經渡入過,整天滔滔不絕,他就自然進入一種境界。黃先銓同學也是,曾經渡進去過的,那麼他又進入另外一個世界,還跟另外的人說話。實際上他並沒有走的啊,還在那兒成都市走啊。當然,他這個彼岸,不是取得成就的彼岸,這是走徧了方向的入魔彼岸,那麼糾正過來了,現在就沒有這些事了,他們現在修持非常之好。

     如果說是迷時,彼岸即此岸,悟時此岸乃彼岸,悟則自成生死無縛之聖人,這句話因此就是非常正確的。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三十二.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01 - 105頁

 


     精進而不忍辱則魔障難消。如果非常精進,拼命地用功,沒有忍辱的人啊就有魔障,雖然精進了,自己曉得隨時用功,但是內心裡頭沒有忍辱,我見就重,一遇到跟別人有矛盾,馬上產生嗔恨,甚至於連自己的上師在為了教化他、打掉他我執之見的時候,刺激他,他也感到像刀絞一樣的難過,這樣子就翻動一切業障,把自己層層包圍起來,所以說,儘管精進,還得忍辱。       
那麼,精進不忍辱道業就難成了,因此精進必須要忍辱。

      禪定而無智慧則愚癡固執。禪定功夫隨便你有多好,哪怕就坐得來法我兩忘,但是你沒有智慧,會落入一種沒有菩提心的空頑菩薩,禪定要有智慧,有了禪定境界,然後他善於迴光返照,以般若妙智,這裡指的智慧是般若妙智,來徹照切世相真諦和出世真理,發菩提之心,普渡眾生,這樣子啊才能不固執不通。

      有的人禪定很好,一坐就是幾天,但沒有智慧,你問到他一句法,他就會亂講,甚至於說來呀離題得很,邊都不能沾,甚至於把毗盧遮那佛都要說成不空成就佛,把般若一句話就說成智慧就概括了,把定力就說成沒有妄想就叫定,有的就空空空空就叫定,這些都是錯誤的,乃至於有些打點機鋒、禪語,他還說一個「空而不空」,同樣是愚癡的舉動。

      定力,我告訴你們,它沒有言詮文字,言詮文字是為了開示眾生,世尊才引用了它,今天我才將我學到的很慚愧的知識給同學們傳送經驗。為什麼說空空空不是定? 為什麼說不空也不是定? 為什麼說空而不空也不是定? 因為你所謂的空而不空同樣是一種這詮文字的境界,這是揀來的禪語機鋒,代表不了的,必須要你真知實證,要拿你自己的話來說。

     在禪宗裡頭,沒有自己的語言,就不能代表悟道,沒有自己的證量、證境、證德,就不能代表開悟,這是一個實際的功夫,禪定沒有智慧就會愚癡固執,就會亂講佛法。

     昨天有一位弟子啊,老學生了,曾仲一,他曾是一位大氣功師,是非常了不起的氣功師,當然在佛法裡頭也是一個瑜伽士,很了不起的,他跟著我學了十多年了,功夫各方面都很好,他在文殊院啊,曾經專門教授氣功,政府派他在那兒,那麼他的弟子當中呢,有很多都是大氣功師了,如嚴新、李仲俞、張宏堡等之類的都受他教化,但由於禪定而無智慧,所以他就固執不通,什麼都不懂,現在落於這個世俗陳套。

     但儘管如此,他的文字般若還是非常厲害,頃刻之間頓悟,英語啊是非常熟練,他那是佛教英語。大足石刻的佛像,找了全國英語專家去翻譯都翻不恰當,最後由他翻出來,經佛教協會常務副主席李雲梯教授來印證啊,認為是翻得最好的,專門給他作了評價序。那個不容易啊,佛教的名詞、術語相當多,沒有智慧是不行的,但是儘管是如此,他的智慧是不圓融智慧,所以就固執枝節。

     今天上午他來了,為了求聽《心經》,天天跑來,昨天中午到了我那兒,最後走了,我說此人一切都完蛋了,我說他不應該走,為什麼走? 他想到:我今天到了上師這兒,哼,我還沒有吃飯,我才不麻煩上師呢,我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吃飯去,結果這一走就執著世法。吃飯到底是一個什麼玩意兒嘛? 到底算個什麼東西嘛? 一切應該聽佛法為主嘛,結果為了躲避這一頓飯,到了青羊宮,別人就把他留住,今天高高興興來聽《心經》來了。坐在我的家裡頭,非常難過,我說你不能來聽了,因為《藉心經說真諦》是一個圓滿的壇場,你錯過了。

      但是我內心裡頭也是非常難過的,為什麼我內心裡頭很難過呢? 因為這部《心經》真諦的英文翻譯是他在翻,他不來現實地聽,確實又翻不成,當然我就為眾生、為我的法啊、為如來之正法、為觀世音菩薩之正法感到眾生不能及時享受到英文版本的《心經講義》感到心頭有些難過。

     但是這一點問題還是要解決的,我將會把磁帶原版不動地給他拿去聽,因此他今天內心裡頭基本是感到震動很大,我藉此機會也開示了他,我說以後千萬別再執著世法,這就是你執著的關係,你固執不通造成的、禪定而無智慧造成的。他經常一坐就是一兩天,功夫用很很好,結果一說到佛法的時候就不靈光了,這就是無智慧,才愚癡失掉緣起的。

     智慧而無禪定則狂慧生情。智慧很好,如果沒有禪定啊,這就是散狂之慧,散狂慧就要生感情,因為散狂慧是聰明絕項的人,世俗感情就要旺盛,生世俗感情就要種世俗因,世俗之一種下去就墮入輪迴俗套,所以說啊智慧必須要有禪定,才能免除狂慧狂傲,狂慧狂傲就要亂講佛法,就是滔滔不絕地可以給你說一大段,什麼都會亂編組合,結果一遇到高僧大德,一鑒定,完全與佛法無關,狂魔附體,乃至於還會自我死亡。

     若無般若智觀照,則不知六度法之行持,所以,般若智是六度法的先導,有了般若智,六度法就自然好使用了,就能瞭解它們互相怎麼個用法。因此同學們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要以般若智去施行於我們的六度萬行、六度齊修。故修行之起,必以般若而為先導指南,如果沒有般若去起行,就去開始修、啓動自己的行持,就要變成世法聰明的判斷。這種同學在這裡面有很多,世法聰明判斷,因此這種同學最後就落入凡俗外道了。

     說到這裡啊,我誠誠懇懇地給大家講,時間不等人,要認真地修行啦,千萬不要自己原諒自己啊! 如果不知道無常,不及時提足警念,碰到就這樣丟不下,那樣我等多久,這種人我先告訴你們,今天你就自己通知自己了,是閻王老爺在等你。「才覺明日便是悠悠,才覺病便是藥,儼然有古人之智,不可隨波逐流,進而了得心性之為,能作中流砥柱。」才覺明日便是悠悠,你想明天做的事情應該馬上,二話不說,放下就做,這樣子才是一個修行人的態度,想到明天,明天要推後天的,結果你什麼事情都做不完;才覺病便是藥,剛剛覺得病,你馬上就要吃藥,絕不要等明天吃,不然你的病要發展嚴重的,要儼然有古人之智,就是古德、高僧大德的智慧,不可隨波逐流,不要拿給人家這樣一說,看到某現象、視覺現象就把你影響了,這樣才能作中流砥柱,才能真正的是一個人,進而了得心性之為,就指的佛性,然後懂得佛性、般若的道理。至少要具備前面我說的幾條,這樣子自己就站起來了,就能進入解脫輪迴的境界。雖然這僅僅是世法的幾句語言,但是你能修持它,甚有鞭策之作用啊。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三十一.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98 - 101頁

 


     
     那麼,修菩薩行,修大乘境界,得六度齊修,要渡掉六弊障蓋。六度法是不可分割徧廢而修的,就不能挑揀修一樣,不修另外一樣。這裡所謂的修,是要你照著做,就叫修。所謂修,就是具體去做,就叫修。

      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就是說我們只守戒律,不偷、不拿、不騙、不殺、不邪淫等等,做到了,持戒,甚至於還有其他很多戒,我們都能做到,但不布施,自己很吝嗇,不去布施的話,則不能攝化有情。

     就是說渡不了眾生的,眾生會很反感,覺得這個上師、這個同學、這個師兄好自私啊,他吃菜都盡搶著吃的嘛,他把飯一齊添完不給我們留一點的嘛,因此對你的看法不好,你在給他講佛法的時候就根本不聽你的,因此要以身作則,能守戒,同樣要布施。那麼這裡的布施不等於說是只給吃飯、吃菜啊,布施就有很多種布施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等等等等,還有無相布施。

     財就是拿錢財布施;法布施傳佛法給對方,給他講正確的法,導引他作好人;那麼,無畏布施,乃至於幫別人解決一些因難,醫病等等;無相布施,這幾種布施終歸得無相布施,布施以後,不要記其功勞,給了就給了,甚至於最好是馬上就忘記給多少,也就是說從本質上把自己鍛錬成一個自然善良的人,就這麼簡單一個意思,不加雕琢的這麼一個善良的人,根本不記這些東西,這才叫做無相布施。

      布施而不持戒則難以進修定慧。如果只布施不守戒律,只曉得給別東西,一切都布施,戒律不守的話,就不能入定,定就產生不了,產生不了定,就產生不了智慧,產生不了智慧,就無法察見三般若歸一乘之道,就了不到生死。

      一切智慧都是從定中來的,無定所產生的是世間聰明,外道的定落入斷頑二空,是屬於散慧,也不能了脫生死,所以布施不持戒就難以進修定慧。

        為什麼布施不守戒的人、戒律不守的人定不下來呢? 重要得很啊,好好聽。不守戒律的人,他是在座上不行的,是沒有功夫的,是定不下來的,戒律要守得好,那麼上座才能頓超法性境界,妄念俱空,光明正現而不執光明,法身等虛空。

      定境還有很多種,但至少是舉一個例子給你們聽。在定境當中才能察見末那、阿賴耶識的假象,才能翻化出神通、變化等等,沒有定力,這些都免談,但是沒有戒律,是不能產生定力的,非得有戒律不可。我們主張的戒是三聚淨戒,這是我一貫主張的,那麼,三聚淨戒,修《金剛瑜伽圓滿法》的同學就知道,上面具體有詳解,總的一句哦,只做好的不做壞的,好事就做,壞事就不做,詳情你們回去自己看書啊,不要扯遠了。

      忍辱而不精進則道業難成。只曉得忍辱而不精進的人,道業是難以成就的。忍辱重不重要? 忍辱是我們學佛法最重要的,「佛說無為就,忍辱第一道」,佛說的所有法,無為法最高、最精、最大、最無上、最光明、最圓滿,因此,無為法遍滿三界、遍滿法界、遍滿無分,無為法就這麼偉大! 

     但是,忍辱是第一道,勝過一切,能忍辱,則能真正成道,所以說,永嘉禪師,他就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成為忍辱仙。」燃燈佛在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為衪授記為釋迦牟尼世尊,成佛將成為釋迦牟尼佛,燃燈佛給衪授記。多劫就成為忍辱仙,多劫喲,不是什麼幾百輩子喲,那個劫數就很長了,我不是曾經給你們講過嗎,我們人間一年,天上、四天王天才一天,四天王天的一年,忉利天才一天,忉利天三十二萬年才稱為一個小劫,九十六萬年才是一個大劫,忉利天的九十六萬年才稱為一劫。釋迦牟尼佛在得見燃燈佛以前,是多劫就成為忍辱仙人了,然後最後才成了佛的,你說忍辱好高?歌利王割截身體一例可以說明。

     釋迦世尊在修行的時候,歌利王是打獵的,一隻狼呢就被追來沒有路了,它從釋迦世尊的面前跑過,狼當時就鑽在一個茅草籠裡頭去藏起來,釋迦世尊呢就看到牠鑽進去了。歌利王追來以後就問:「行者啊,修行人啊,你看到一隻狼從這兒過沒有? 牠朝哪裡跑的?」他帶了很多人、鷹、獵兔、狗,釋迦世尊就被逼到沒有辦法了,因為佛是不打妄語的,他要說沒有看到就是妄語了,那麼要說看到,那只狼馬上就要被殺死,就要殺生的嘛,所以說就只有呻吟,歌利王就:「嗯,你這個行者太怪了。」連問幾遍他都是如此,因此就用劍把世尊的手臂給砍下來,砍下來以後啊,佛當然不是一般的人,他的手又生出來了,但佛的忍辱到什麼程度? 從來沒有半點嗔恨之心,而當時就發心:「此人太惡,不能留在這兒輪迴之中,如果我一當成佛,第一個我就要渡他。」最後,這個歌利王啊,在佛在世這一代,果然佛就第一個渡他―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佛就把他渡了。

     佛的願從來是如此,從來沒有虛假之妄,但這裡主要是說世尊的忍辱。同時呢,世尊在做常不輕菩薩的時候,修行啊,為了鍛錬自己的忍辱,見人就頂禮,就希望自己比人矮一等,盡量地矮一等,就給大家頂禮,人家有些覺得衪討厭,還打衪,甚至於有個人覺得衪好討厭啊,一腳就把衪牙齒給踢掉了,那麼世尊呢,只有爬起來跑了,後來幾天才學到經驗,乾脆頂禮站遠點,別人還沒有弄懂的時候衪就頂禮,頂了禮轉身就開跑,衪也為了鍛錬自己的忍辱和慚愧之心。

     說到這兒我就要告訴同學們,你們雖然有的已經很有成就,有的甚至於有神通境界,甚至於說法,應該說是什麼呢,講的非常的好,地湧金蓮,頑石點頭啊,但我告訴你們,必須要謙虛謹慎,哪怕就證到羅漢、菩薩果的,也得如此,常不輕菩薩都那麼謙虛謹慎。所以說大家一定要認為自己一般化、平常化,千萬不要有半點驕傲、我執之見,這樣才是真正的行者,不然的話就要入魔的,最後不但不能成就,還要變成凡夫裡頭的黑業之人,曉得不? 千萬要注意這個問題啊!

     因此忍辱是非常重要,能忍辱,魔障自然就會遠離你。那麼,忍辱而不精進則道業難成。儘管有忍辱,如果你不精進用功,不使盡你的一切決心去拚命地修持啊、修法,抓緊一切時間用功,同樣你不能得到戒定慧的境界,你的道業同樣難成,所以說,儘管忍辱,還要隨時、晝夜六時予以用功,這是非常重要的。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三十.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95 - 98頁

 


      觀照功夫如治眼病,我們的觀照功夫啊就好像是治療眼睛的病一樣,就是具體觀照的用功,這是指的觀照般若啊。觀照功夫不僅僅只是這點觀照,不僅僅是看《心經》的觀照,還有其他修法等觀照,就好像是治眼睛的病,白內病障消除,光明自現,因此光明本自有,病障為假合。

       用了觀照功夫,自然病障消除,光明本身是自有的,白內障本身是假的。這是一個譬喻,就是說把一切妄想、塵垢消除以後,所遺留下來的、而不執著的這種眼視光明就是我們的本身的法身,就是真正的眼視光明、真正的法身,不是真的在講眼睛呵,這裡說的是譬喻。

       病障為假合,那麼光明是哪裡參與進來的呢? 眼睛本身原來就是亮的,由於生了白內障,然後才擋住了光明的,但這裡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佛性本身具備,由於無始以來的業力等等一切因果業力,不管你是好的因、壞的因,它都是一種業力,然後就把這個眼睛、就把這個佛性障蔽起來了,就等於是白內障一樣,但白內障跟這個有所不同是什麼呢? 它是眼視光明被障啊,本來以前沒有的,後來生白內障擋住的。

       佛性就不同了,佛性是一直保留,是無始以來就有佛性,但是業力也是無始以來就具備業障,兩者同時並存,而不是中途才開始突然生的。

       台灣有個大師,已經大成就,報化,這是廣欽老法師。我這次在更正他的語錄的一百八十四條錯誤當中啊,這個書我準備今後要出版的,其中第一條,他就提到了佛性,言下之意就是說啊,我們出家修行是為了找回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無始以來的、父母未生以前的。那麼一般人一聽,以為這個很正確,其實是錯誤的。
       這個錯誤首先是,不是出不出家的問題,無論出家在家,都是為了悟徹本來面目,這才正確。而不能用「找回」,找回就證明以前有,並且見到過它,它丟掉了,才把它找回來。

         本性這個東西可不同了,只要你見到它,就丟不掉了,所以他這一點是講得有差距的。本性是無始以來的,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法身、如來藏心是無始以來的。

       你說上師,為什麼用無始呢? 我昨天就給你們講了嘛,連你們本身的最早祖宗都找不到,都是無始的,何況佛法的本性,不是無始又是什麼? 所以說是無始以來。

      那麼要依照佛的方法,把業力消除以後,自然能察見光明,自然能得到我們的證境、證德,悟徹本性。因此,光明本自有,垢障為假合。又如般若妙智如鏡光,每一個眾生皆具妙智般若光明,雖執我法煩惱為障,而不見光明,但鏡光內含成份,照常不失。就這個道理啊,我剛才舉的那個池子的例子是差不多的。

    般若的妙智就好像是鏡子的光,每一個眾生呢,都具備這個妙智的般若光明,雖然執著了我和一切法,所有世界的一切有為法,煩惱,成了自己的障礙,這個光明啊就看不到了,但是這個光明雖然看不到,它的成份照常含在裡面的,它並沒有被霉爛的,照常不失的,就是說佛性的光明啊,雖然被切煩惱等等掩蓋了,那麼我們的佛性光明照常沒有失掉的,只是被掩蓋了而已。

       若是眾生像釋迦世尊那樣教導的去修行,鏡垢的灰障自然而然地就如法掃除掉了,所以這就叫法了,這就叫佛法,要如法修行才能掃除。今天聽者畢竟是理論,還得要求法,要如法修行。

      我這裡再次闡明,所謂求法,不是叫你們只像上師求,而是要向賢聖僧、高僧大德求,只要是他是好的,只要他是真正有學問、有本事、有證境證德的大德,就向他們求法,但一定要認準了,不要見到一個和尚、光頭,你就說他是大法師,那樣子就要出問題,賢聖僧的心中是無私的。

      要照世尊的說法,才能掃除一切垢障,那麼光明才能現出來。尤其是菩薩,要以六度萬行為主,那麼般若呢,它就是六度的先鋒、起主導作用,六度者即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法,以渡慳貪、過惡、憎恨、懈怠、散亂、愚癡六弊障蓋,就是說六法渡六種障蓋。

          什麼叫障蓋?障蓋就是業障,把你的自性光明擋住就叫障蓋,障蓋是差異不平的,有的障蓋煩惱起來的時候,可以頓時使你無法忍受,懸樑自盡,有的障蓋起來的時候啊,會使你感到痛苦萬狀,嚎啕大哭,有的障蓋產生了作用以後會使你狂笑不止等等,都叫做障蓋,喜怒哀樂都是障蓋,就是說大動其心嘍,不但靜不下來,反而動心。

     那麼靜得下來是不是就是佛法呢?不是,靜中才能求定,要在靜中才能求定。但是這個障蓋啊一產生以後,當然永遠就在輪迴囉。人的生命是無常性,一般的人總的平均年齡只有幾十年,一晃就過了,就死了,死了下輩子也許就聽聞不到佛法了,甚至於今生造的孽還得償還因果,跑不掉。

     所以現在啊,隨時隨地要抓住一切機會,認真地修行,才是出路。這裡面有好幾個同學,我要提醒你們,修行啊,要真心誠意地修,要認真地修,否則今生就完蛋了,不能自己原諒自己,或者說,我現先慢慢把人做好了,再來修。

     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啊,我當上師的,察覺有幾個這樣的同學,我心裡像刀絞一樣,上師給你們說法,絕沒有私心雜念,我希望你們學好。希望你們真正成為一個善知識啊! 能了脫生死!不是希望你們來供養我,為了表示如此,你們不管送我的幾千塊錢也好,每個人丟一地都是錢也好,包括你們在座的同學,昨天給我的所謂禮節,以及重慶那邊過來的,還有各地來的同學們來聽開示,我全部如數退還。為什麼? 不是為了加持你們或者是不加持你們的問題,而是上師從心裡頭給你們念誦,謝謝你們了,我是為了使你們聽懂佛法,我唯一希望你們真正得到佛法! 學生、弟子們、行者們,他們因難的時候,我們要支持他們,這一點,我想同學們有的已經做到了。當然,我不是說自己驕傲,我也如是做了,我們在座的同學都知道的,只要稍有一點點結餘啊,我就全部拿去幫助貧困,這種事例太多,我不想在這兒表白自己。

       為什麼要說這些呢? 說的目地就是希望同學們真正地如實做起,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行者,在真正修行。





      
























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二十九.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91 - 95頁

 



     古代殺人的時候,那個劊子手啊,他們一刀就要把人的腦殼砍下來,是帶在這兒拐子上砍的,這麼一挎就砍下來了,砍下來的時候,頭就要滾一圈,其中有一些凶犯一刀砍下去的時候他要挺起來再走兩步才倒,那在這裡我就想要問你們一個問題了:「大腦神經都砍到一邊去了,他怎麼還知道這樣跨呢?」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對不對? 所以啊,把意識當成了什麼大腦神經、當成什麼自己胸內的心是錯誤的。

      那麼又有同學認為,這個意識心總是心了吧? 這個不是心,正如我前面所給你們講的,意識是凡夫心,凡夫墮落的根子,意識就是隨眼耳鼻舌身起用的,它隨到眼耳鼻舌身,使你造成整個執著,就徹底把你迷在塵垢之間,迷在凡夫心識的境界裡頭。

      這裡大家要認認真真地聽啊,有的同學在用功的時候經常找我:「上師,我今天我坐著,我就看到一個東西,從門上進來了,如何如何。我知道它是魔,我馬上對付它,它又不是對手,我又怎樣把它弄倒了,它最後又怎樣弄我的,我現在應該咋辦?」我說你把它放下,不要執著。有些同學想到:哎呀,上師啊,我每次問到你都是放下、不執著,這個上師太不會講佛法了,哪裡是那麼簡單呵。

       我跟你說,這是真的啊,又不是假的。實際上這個同學由於沒有明心見性,他就不懂這個道理,你為啥曉得它是真的呢?你心頭看到的嘛,你是用眼睛看到的嘛,眼睛看到是眼起作用而識成分別,眼睛只起一個接收功能,看到它來了,然後意識馬上分別,實際上是自心所出。

      因此前五根沒有作用的,眼耳鼻舌身都沒有作用的,它要隨意識才能分別出東西來,耳朵如果說是聽到有兩三個人在說話,但是意識沒有去分別這個是男的或女的,也就是說,把它說簡單了,思想沒有去想,這樣你們是最容易聽懂的,沒有去想他是男的或女的話,耳朵聽到都不起作用的。

       正如我曾經舉了一個例子給大家聽,就是說那個電視裡面在演電視,那麼同學們呢就看得真是起勁,嚯喲,最精彩的時候就盯住那個電視了,那麼此時在用什麼? 在用眼、耳,隨識而起,眼就是眼識,心識就開始產生作用,分析了:嗨呀,一槍打進!這是心頭看了、心頭分析,他是男的、女的,眼睛盯著他的。那麼耳又聽到「轟」一聲,電視裡頭的聲音又響了,就執著進去了,跟著電視情境喜怒哀樂,時而流淚,時而緊張,乃至笑出聲來等等,這就是凡夫心識外境所遷。但是,在這個執著緊張的時候,有個人從你面前過了,「嗚」就走過去了,是你認得的人。好,過了兩分鐘,突然把電視關了,一個人來問你:「剛才你看到某人走過去沒有?」你就會回答說:「好像從我這兒過去了的,我剛才看電視看到他好像從這兒過去了的。」

     這個啊,我就告訴你,實際上你對這個人就沒有執著、沒有存分別的。為什麼沒有存分別? 由於你的眼、耳都在執著電視,所以對那個人就沒有存分別。看報紙同樣是如此,有些人看東西的時候,總覺得有哪個從這兒過了,但又無所謂,心照常在這個報紙上面。

       如果說你能對看電視同樣如此,一切都如此不執,你就進入自性了。我給你們舉這個例子啊,你們還沒有聽到過,就是說六根自然就不執著了。所以我們的意識啊,凡夫心識,一起心動念,哪怕非常微細的念,就是凡夫,就是普通眾生。

       那麼怎麼辦? 要用功放下,少攀外緣,外緣都不要攀。所以那天啊,你們老師兄,他跟那些人結緣,當然,作為一個修菩薩行的,答應人家應該給人家辦,但是我都主張說你多用定力,多住在佛性光明裡頭,很簡單,不必去攀外緣分別。這就是最關鍵最關鍵的,因為他還有個歲數關係。


       所以把第六意識當成肉團心的用,就執著此妄想心作肉團心,那麼就把意識也當成自己心頭的心,或者當成大腦神經,拿來為想像分別思考的用所,就認為是大腦神經用的,只要是這樣,就把妄想又當成真,等於認塵垢作鏡光,故落於迷,是故如此永恆不見本來面目。

       不把五蘊放下、不把六根平等、無住無罣礙,是見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的。凡起心動念,就不能見本來面目。我在這裡要提醒大家,這個問題啊,非常重要。在我們的同學裡頭啊,有人是有些功夫了的,甚至於有的已經當上師了,教了很多人,我問他什麼叫心? 你整天在說找到心。他說心,你每天在思考什麼,看啥問題,這不是心是啥呢? 我一聽啊,我就感到非常難過,簡直是凡夫的凡夫,就這麼糟糕。

        一切思考問題、起心動念的,這個不是我們的心,我們所指的心就指的是佛性,就是般若的意思,我給你們講的這個心,就是如來,也叫做,如來佛嘛,就簡稱是如來的法身。

       這個《心經》的精華要義,重在於開示眾生,以真心實相般若之體,起觀照般若之用,由觀照般若的用,應照契合實相般若的理。實相真心如眼睛,我法、輪迴、煩惱如白內障,觀照功夫如去障,般若妙智如眼視光明,眼睛本具光明,並非外來賜與,白內障則是假合垢障,不可認賊作子。

      就是說我們這個經書啊,它主要是開示眾生,以真心實相般若的體呢,就是剛才講了半天,把塵垢心排掉,不執著的這個境界就是真心實相般若的體了,也就是般若智所照的實相境、無相之相的境,然後,以這個境就起到觀照般若的用了,所以它反過來,自然就產生智慧。由觀照般若的用,來應照契合實相般若之理,觀照般若一產生這個用以後啊,它就自然應照、去契合實相般若的道理。

       實相真心呢就好像是我們的眼睛,這裡打的是譬喻;我法、輪迴、煩惱,我法就是我、我本身,法就是法執,就是我們所學的等等法和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世間上的萬有稱為一切有為法,輪迴就是六道輪迴,煩惱,等等煩惱,我不說你們已經知道了,如一個得白內障眼病的人,生了白內障,擋住了光照。觀照功夫如去障,那麼在這裡呢,所有的觀照般若的功夫,就好像眼睛裡看出來的光明,而不是眼睛本身啊。

     眼睛本具光明,就是說眼睛它本身具備光明的,並非外來賜與,白內障則是假合垢障。為啥它叫假合垢障呢? 人生下來又沒有白內障的,是在中途慢慢慢慢得的病才生的白內障嘛。因此,不要把看到那個白內障就說那個是我們的眼睛,不可認賊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