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正式開始上課說法。今天要講的課就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此處有觀世音菩薩說法的聲音:「阿詩得嗡」)
上題講的是「觀自在菩薩」這麼幾個字,現在講的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行即行為,為三業之具體行動,即是一切現象的生起之活動。這裡告訴了我們,行啊,就是我們的所有一切行為,也就是眾生的行為。
行就是具體一切舉動,無論是心業上的舉動或我們身體上的舉動等等,都叫做行,吃飯、穿衣、做事、思考問題,現在你們眼睜睜地看著你們的經書,這些也叫做一種行的舉動。
為,是指世間之一切有為法,那麼具體去做,則是為。以行去做一切事情,乃為行為。那麼,行為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就是我們平常的三業,三業即是身、口、意。身就是身體之一切行動、一切舉動;口就是語言之由口而發出,嘴裡面所發出來的一切聲響,包括氣出之響,都叫做語;意,上一節課已經再三對意識有所闡明,就是凡夫的分別心,那麼說庸俗一點,就是大家的思想,能主宰我們活動的這個東西,這個思想,就叫意。那麼,身、口、意這三個東西所發出來的一切所謂世間法上的凡夫之舉動,無論大小,一意一識,就稱為行為。
同學們知道了「行為」以後,我還要告訴大家,這裡打一個插題進來,身、口、意三業要相應於世尊所說的法,凡是釋迦牟尼佛世尊所講的法,翻譯正確的,我們的身、口、意照著去做了,這就叫瑜伽(音:且),用我們四川人的話來說,就叫瑜伽(音:加),那麼,標準的就叫瑜伽(音:且),翻譯。瑜伽就是身、口、意與諸佛菩薩之行動統一相應,相應於諸佛之一切教義,就叫瑜伽,學密法的同學就知道這個問題,無論你們是什麼教,寧瑪、噶舉、薩迦、格魯,都是瑜伽教徒。所以瑜伽啊,它不是什麼氣功,現在社會上把它作為氣功二字來解釋,這是最大的錯誤,因為它是身、口、意相應於諸佛菩薩的一切教論,即為瑜伽。
好,接著講正題。聖人凡夫均有其行,聖者之行,而依佛之教化,為利有情起行。這裡指的聖者呢,就是佛菩薩了,或者是證果的聖人了,那麼他們所發出來的行為啊,就是依照一切諸佛菩薩的教論去具體怎樣渡眾生,符合佛菩薩的標準而起用的行為,這就是行。他們所做出來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識的眾生的舉動,為眾生超脫的行動,是這麼一種行為。
凡夫首執於我,認妄為真,被輪迴所縛,落於煩惱生死起行。相對而言的就是談到凡夫了,凡夫的行又是怎麼樣起的?主要是認妄為真,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把自己的五蘊所產生的一切分別心、執著於世法的等等,就當成自己的菩提心了,就以這麼一種心境去對待世間上的所有一切。看到電視非常好看,他的眼睛就看去,心識就分析,分析高興了他還會笑,所以就被外境所遷,就躍動情識。因此啊,凡夫的起行是認妄為真,認妄為真諦之心,作妄行之舉,因此,凡夫跟聖人的差別是很大的。
我為了大家容易聽懂一些,我準備盡量地用擺龍門陣的這個語言來給大家講。此解行即觀世音菩薩因地用耳根功夫,反觀自性清淨平等之法行。這裡呢,就給大家說明了,我們現在解行啊,是觀世音菩薩,衪在因地當中,用耳根的功夫啊,所謂因地呀,就是還沒有種出行的時候,才剛剛啟動因境、剛剛發心動因那個時候,然後所用耳根功夫,觀音菩薩的成就,是全憑衪的耳朵,耳根的聞識,予以不分別而達到的證境。
這裡就是說,是觀世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用耳根功夫,就是沒有成聖人的時候,用耳根功夫啊,反觀自性清淨平等之法行。那麼,衪用耳根的功夫呢,不是向外馳求、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用色聲香味觸法五蘊去對待世間上的一切,而是衪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予以不執著,達到的一種反觀自性的境界,也就是說啊,不用妄想心迴轉過來,用自己的觀照般若得實相般若的境界。再把它說通俗,你們很容易懂得,就是說把妄想全部停下來,心也不動,身也不動,三業俱不動,而沉靜了無一物,不思善不思惡,由耳根功夫平等觀照,誰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這個意思就是說,善惡俱無的時候啊,所有一切沒有,在這麼一種境界上,唯獨耳根功夫平等觀照,所有一切聲音出現,但從來不去注意哪一個聲音是啥、哪一個聲音是啥,比如說外面汽車聲音在響、廣播聲在響,人在鬧、鞭炮聲在響、腳步聲在走、自行車鈴鐺聲、警察在那兒訓人,同時都在響,但是衪的思想當中啊從來沒有去分:呵,那個警察在訓某某某了。如果一用警察在訓某某某,馬上就沒有汽車聲了,馬上就沒有打鈴鐺聲了。因為人的思想、意識,凡夫意識只能執著一種東西,著上去一樣的時候他就不曉得另一樣。
觀音菩薩衪是平等的,所有聲音都沒有分別,但是所有聲音都存在,不是寂滅啊,這個時候啊就是衪的耳根的觀功,迴光返照的功夫,觀音菩薩主要以這個成就的境界,觀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聲音平等。
在我們佛菩薩當中,成就境界甚多,是不是說我們以後學佛就要這樣子去觀音呢?這是指針對觀世音菩薩,過去的古佛、佛菩薩當中,還有採取種種方法成就的,有觀水的,去看水而得定境成就的;有觀太陽的,早上很早爬起來,太陽從東方升起來的時候,觀太陽而斷掉妄念得成就。釋迦世尊於菩提樹下見到星星,自悟自性,就是觀星星。
那麼,觀的東西太多了,禪宗裡頭還有很多,比如說問「念佛是誰」,我曾經給你們講過的,「誰在念佛」,那麼他就想這個「念佛是誰,誰在念佛」,結果念佛是誰永遠也找不到的,但是由於自己用心去一找,這一下自然而然的,時間久了,妄想就斷了,就斷在那個上面,因為他沒有東西可找,問他念佛是誰,他只想念佛是誰,他只想念佛是誰,所以他著急了,就只想念佛是誰、念佛是誰,這個問題到底是咋的,就這樣去一考慮,本來就沒有問題給他考慮,因此他的妄想就要斷。為什麼要斷?他想到念佛是誰,他就不可能去想「我家裡的孩子還沒有吃飯」,「我要去做生意」,你懂到沒有啊?所以說他就沒有第二個念頭摻進來,實際上就把他收拾在一個念頭上了,萬念歸一念,一念如如不動歸無相,自然就進入無相境界。
因此啊,觀音菩薩採取觀音菩薩的方法,各人採取各人的方法,那麼在禪宗裡面他們的方法又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