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五十七.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文說真諦 188 - 191頁

 


 
       圓測的《心經贊》說:「深有二種。」一者即行深,以無別別智,內證二空離諸分別,無能所行為行相,故曰行深。圓測在《心經贊》當中啊,他就告訴了我們,有兩種是深,第一種呢就叫做行深。是沒有分別智的,在智上不產生分別,就境與智啊,我前兩天給你們講的啊,內證二空,離諸分別。

    什麼叫內證二空? 就是離開能空、所空的道理,無能所行以為行相,故曰行深。沒有能所行的,就是說能空之境沒有,所空之境也沒有,這就叫行深。《大品》曰不見行、不見不行。《大品》告訴了我們,說不見其行,也不見不行,那麼行剛才已經講了,是三業方面的關係,但也不見不行,是名菩薩行深般若,這就是菩薩行深般若了。

     二者是境深。上面講了一者,那麼現在來看二者,行深過了就是境深,它是屬於二空理。離有無相,就是離有和無之間的這個差別,絕諸戲論,無分別智。斷絕一切有為之世相戲論,無分別智,不產生分別智。證此深者故曰境深。證到這一步深境啊,那麼它就叫境深。

   是知般若之體,有兩修約教:一、深;  二、淺。淺者名人空般若。那麼這兩者呢就是有深和淺之說,淺呢就叫人空般若,破除我執,但見於空不見不空。這個人空般若啊,它主要是追求斷除我執,就是把我的所有一切執見斷除,就進入人我空的境界。它的境界是但見於空,不見不空。就是說一空下來就空了,什麼都沒有了,又不知道妙有的作用,真空即是妙有,就弄不懂了,所以就只曉得從定中入手而證空、證神通、證變化,就不知道妙有即是空,這個境界是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同修。都要經過這個路線的,聲聞和緣覺都是羅漢啊。同修故,亦名共般若。

    共般若,就相當於我們曾經說到法裡面有共法與不共法,不共法就單獨上師傳,共法就可以兩三個人、甚至於很多個人一起學,這就叫共法。那麼般若也有共般若,這個人空般若就叫共般若。此慧現前,但證偏真,故名為淺。就是說這個智慧一現前的話,就證到了偏真,這個真不是正真,不是中道之真,叫做偏真,同樣是真諦,但這個真諦不中庸、不端正,不是正宗,但同樣本事大得很的,因此呢就稱為淺。

    深者名法空般若,既破我執,又破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就是說行深般若到深者這個程度啊,是法空般若,此時就破掉了我執了,同時破掉了法執。法執和我執前兩天也給同學們闡述過,我是指人我,法是指一切諸法和我們所修持的一切法,「法如筏喻者」的道理,這裡也不細談。

     不但見空,又見不空,就是說證到這個境界以後啊,不但見到空的道理,同時又見到不空的道理,空有無礙、空有不二、空有圓融的境界,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呈現真空,妙有非有,是幻相所成,真空非空呈現妙有,就是空有不二的一種境界。

    盡破三惑,永斷二死。證到這個境界以後,就可以盡破三惑了。三惑即是凡夫之邊見、邪見,由見思而引起的一切分別,說穿了就是我們的一切惑業。斷三惑,徹底證破以後,生死即能了脫。三惑同時還說明了有一個問題,叫什麼問題呢? 就是無始無明的塵沙惑,這是其一之惑,菩薩在教化眾生的時候,不能得到無量的法門,因為他們由於自己的修持關係、菩薩的等級關係,所以很多法還不懂,很多都已經是菩薩了,還是跋山涉水去學法,因為還不夠圓滿,還有很多法不知道,不能得到無量法門,為此而惑業阻擋。

     同時呢,菩薩的這個不圓滿,他們的煩惱無明還沒有盡,無明惑同時要障他們的中道,就是要把中觀之正見擋住,中觀正見也是有深淺的,因此第三惑就是無明惑,同樣要擋他們,這就是菩薩所存在的缺陷。那麼如果說是證到了不但見空,又見不空的境界以後,達到般若的妙有真空不二圓融之理的話,自然就會盡破三惑,永斷二死,生死皆斷,證入諸法的第一義諦,般若圓融的空道,如來正法。為菩薩所獨修,非權教三乘所共故。這個是不共般若了,這個道理是菩薩自己所修的。

     此慧若顯,能證菩提,故名為深。只要這種智慧一顯現,就能證到菩提,所以它叫深,因此觀世音菩薩叫行深,不是行淺,道理就在這裡。當然,衪是佛轉世再來,情況更不同了。

    若證不共般若,不但深透無虛,深入了明,進取不停,此解為一門深入,入一妄而無分別,則無有一妄,頓然六根平等無住,故對之外境,五蘊而不起用。就是說啊,如果證不共般若啊,不但深透無虛,就是說深透到般若的境界、徹見自性光明以後啊,真正見識了般若,那麼它是實在的,不是虛的,不是萌芽狀態的。

    深入了明,進取不止,在這方面還要進一步深入,了明,了解不明白的東西,讓它明白。進取,就是修自己的一切行為,不止的進取,不只是觀照,還要修其他的行來輔助。此解為一門深入,入一妄而無分別,一門深入下去,剛才前面就已經講過了,一妄而無分別,就是觀到一個東西,它本身是一個妄,但是由於這個東西上不起分別心,自然就無一妄,因此就沒有分別,則無有一妄,一妄都沒有了,頓然六根平等無住,故對之外境五蘊而不起用。

    當同學們好好去體會,你們一妄而無分別的時候,此時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沒有用了。那麼眼耳鼻舌身意不用是被動的,就是它們自己被動不能起用。外境活動,但同樣不能牽引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不能起用,而不給你說的是六根不想起用,是不能起用,不是不想,不想麼你還可以用,不能就是說進入般若境界,它自己起不了用的時候就對了,這就是真功夫了。不能起用,因此,六根自然平等。

    此時,對著外境啊,五蘊同樣就不起用了,眼耳鼻舌身意平等不起用以後,色受想行識同樣就不起用,色受想行識即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不起用,色聲香味觸同樣就不起用,就感染不了你,因此外境就不能牽動。所有眾生修法達到如此地步的心境,就是不能牽動的自性心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