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文說真諦 185 - 188頁
誠以修行之要,首須遺盡聞思諸慧,徹悟真空,由無所得、無分別故,無行無不行,是名為行,是名為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為了說明修行之要呢,那麼首先必須要找到般若境界,而住於般若境界呢,必須首先遺盡聞思修學。為什麼要遺盡、把它拋掉完? 聞就是我們所聽到的一切法,你們現在不要遺盡啊,現在遺盡就聽不懂了。
遺盡就是說在用功當中啊,功用之中,根本不要想到上師怎麼教我的,我現在照著這樣做,哦,上師這兒教的又有點不同了,結果一堂課拿給你打妄想分析完。因此古人啊又有這麼一句說法:「凡多經釋之詞,多為文字所障。」要遭文字障,聽多了以後,用功的時候就:「嗯這條是啥,嗯那條是啥。」我們這方面的同學多得很,經常這樣來問我,看些書就跑來了,當然我指的是有點功夫的呵:「唉呀,上師,昨天晚上出現什麼,我就曉得它是咋的,要怎樣怎樣成辦。」遭文字障了,所以要遺盡聞思修學,因此六祖才說得出「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從來是「不思不想不尋伺,無依無靠作自然」,就是六祖的功夫方法,不思,不專門去思,思就是尋根追底稱為思,想就是提念當前意識而為想,不思不想,不尋伺。
學佛法的人,眾弟子們在此,我給同學們說,你們這兒裡頭大部份都愛尋伺,去找本性、找空的味道,這叫尋伺,尋伺就尋不到的嘛,那個妄想就是它把你擋住的,你怎麼用得它呢?你擱下來以後就出現,你去找空,找空就背起娃娃去找娃娃,那娃娃永遠也找不著,因此叫「不思不想不尋伺,無依無靠作自然」,意識任何地方都不依靠,你自自然然就是了,管他是不是功呵、佛呵、法呵,不管,所以高旻寺學佛法的這個方法啊與眾不同的原因就是根本不跟你說什麼破不破參,就這樣收拾你。
因為要說破參就完了,要說找本性就完了,一說找本性,你馬上就開始了:嗯,空一下,剛才空了,嗯,這個滋味正是空。結果啥空呢? 意識思想正在動,不是空,曉不曉得喲? 所以就不給你說穿,那麼你說:「上師啊,這一下你可把我們害深了,你這一下說穿了,我們永遠就完了。」不,我今天教的學生是學者,你們在座的學生不是那種禪和子,你們要從理論上攻克佛法的境界,要讓你們當菩薩摩訶薩,所以說就必須要從理論上明白,然後直取般若的境界,所以今天就說穿了,說穿了比不說穿更厲害,說穿了,你們懂得那個滋味了以後,就隨時用起功來進步更快,但要注意不可用意去求真,也不可以斷妄,不要執著真與妄,如如而無所住。 所以要遺盡聞思修學,思也不要,聽來的也不要。
那麼「諸慧」包括一切散慧,全部遺盡完,剩般若真空之慧而剩而不剩,處於這麼一種境界啊,徹悟真空。這個時候自然徹悟,一下明白,由無所得、無分別故,無行無不行,此時就可以沒有一樣東西可得,就是說得不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沒有得的,因為有得就只有意識才曉得它得的什麼,把意識擱下它當然就無得,無所得。
無分別故,思想自然沒有分別,無行無不行,就行深般若,那麼無行無不行,自己修行也不需要去故意雕琢修行,但是實質上也就是修行,無行無不行,是名為行,這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持,是名為行深般若波羅密多,這個才叫做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至於般若波羅密多,前面經題上專講了,這裡不講。
深者,即有淺者,深淺皆對比而言。那麼「行深」呢,這裡要講一個深,有深呢就有淺,如果沒有淺呢就不曉得有深,沒有深呢同時也就不曉得有淺,這就是相對論。如《大度智論》中說:「如人入海。有始入者。有盡其源底者。深淺雖異皆名為入。」《大智度論》說啊,就是這個深與淺的道理呢,就相當於我們下海底一樣,有的人呢就一直走到底,從開始走到最終,走徹底。有的人呢走走的就覺得哎喲,海底還不好走的,太恐怖了,冷颼颼的,還有珊瑚石刮到我,等等異相,還有金魚、鯊魚、諸多事相,那麼中途就不想再走了。 有盡其源底者,就是說徹底走透。深淺雖不同,但是都叫做入,就入進去,哪怕你走很少一點也叫做入。
佛和菩薩同樣是這個道理。那麼菩薩羅漢為什麼分別那麼多層次? 就是走得深的呢就入得深,佛呢就徹底把一個大海都走完了,就是這樣的啊。「佛則窮盡其底,菩薩未斷諸煩惱習,劫勢力少故,不能深入。」此指深即是深入法相之底。這裡呢就告訴我們了,佛才走到了底的,菩薩是沒有走到底的。走海底,這是一個譬喻,此指深即是深入法相之底,實際上所謂的深,深什麼東西呢? 法相平等,本無深淺之別,而指的是深入法相的底,那麼這個底沒有差別是指它的圓滿以後沒有差別,在中間階段是有差別的。
菩薩呢未曾斷煩惱習,同學們好好聽啊,凡是菩薩都沒有斷煩惱習的啊,習有輕有重,菩薩固然是聖者,當然比羅漢高明得多了,但是有煩惱習,還有生死變異之苦厄,所以你們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菩薩是特意來的,有意來渡眾生而轉世為人,是來還夙債等等。
因此我們懂得了菩薩的道理以後啊,就歸根結底還得要證到佛的境界、佛的道理。法相既然是平等,本無差別,但由於眾生根器大小之差,皆累生業力所致,是累生累劫的業力所致,才造成了差距,故障蓋智慧光明,自成深淺之別。
什麼造成了深淺之別的? 是同學們和所有一切有生命的、有情的眾生的業力的深淺差距,業力深淺的差別而造成的差別,不是法性的差別。智鑒有深淺,因此在智慧上的鑒地就有深有淺,觀照自然深淺見理,故德行證境均有差別。由於自己的觀照功夫的深淺和聽講解的受用深淺,包括你們在座所聽講解的受用,能得深得淺啊,都是你們往昔之中的業力的差別。但我們修行不管它什麼差別,就是得要深入底源,走到底。
#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 第三世多杰羌佛 # 多杰羌佛 # 第三世多杰羌佛佛教正心會 # 多杰羌佛佛教 # 多杰羌佛第三世 # 第三世多杰羌佛正法 # 第三世多杰羌佛返老回春 # 第三世多杰羌佛藝術 #第三世多杰羌佛妙法 # 佛法 # 佛教 # 財神會館 # 義雲高大師 佛教正心會 # 仰諤益西諾布大法王 佛教正心會 # 度母 # 觀音 # 妙法 # 妙喜 # 世界佛教總部 # 行動佛殿 #文殊院#盤古山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恆性嘉措仁波且第三世多杰羌佛經藏總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