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感恩諸佛 讓我深信因果不昧雖然面臨長照悲歌 依然堅持走下去

 

感恩諸佛  讓我深信因果不昧雖然面臨長照悲歌 依然堅持走下去



         我是佛弟子林守信,在十多年前經由黃師兄的介紹,參加了人生第一次的觀音大悲加持法會,原本鐵齒的我,當場受到動態加持,我心想:如果這不是佛法,甚麼叫佛法!我隨即皈依世界佛教正心會 指導金剛上師  恆性嘉措仁波且,並參加共修、法會種種活動,非常法喜!

但好景不常,父母親漸漸年老生病,剛開始是母親生病,狀況的危及是每一個護理人員都說大概就是這幾天了!我去宜蘭求上師加持母親,因為長期照顧父母,沒有正常上班,沒有辦法拿出很多供養金,我就跟父親說明這件事,父親是一個個性很勤儉,不會隨便拿錢出來的人,卻二話不說,馬上要我帶著供養去求上師,也是母親病重的這個因緣,父親願意跟我念佛,一念就是4-5小時。沒想到母親奇蹟似康復,又不久後換成父親生病,我一個人要照顧兩個臥床的病人,除了佛法,除了上師,我不曉得還有甚麼力量讓我可以支撐下去!!!

在照顧父母兩位病人的時間,不說業力纏身,我自己都要精神崩潰了,不好的惡念越來越多,因為修行學佛,知道因果不昧的道理,知道自己這樣的念頭是不對的,一切都是我跟父母的因緣所致,所以我應心甘情願地去受,不能心懷憤恨。我也很想來參加共修、法會,但因為要照顧父母,幾乎都無法前來,只能利用空檔時間,拿著平板上正心會YT頻道,跟著法會影片誦經,騎摩托車的時候戴耳機念聖號,這幾年真的是身心靈痛苦不堪!還好有佛法!有上師!感恩上師!

今天我爸能夠有這麼殊勝的破瓦開頂,燒出很多殊勝的舍利花,很感恩上師,感恩佛法的力量!佛法是真實不虛!!!也很感恩正心會的師兄師姐來誦經送父親最後一程!讓我們家屬都能心情平靜地去處理父親告別式。

媽媽洗腎的鄰居女兒,也是照顧兩位父母,非常痛苦,晚上睡不著,甚至鄰居的女兒最近知道罹患癌症,我也這樣跟她分享,要她念佛,要她念藥師經,也拿浴佛法水,今天告別式都按照上師的指示如法辦理,上師加持甘露丸,我也希望能分享給鄰居的女兒,讓她得受佛法加持。

我深深感覺到,在順境時修法如意有福報,在逆境時要克服所有困難去唸佛真是很難做到!我很慚愧,也沒有做得很好,一切都是仰賴上師,仰賴諸佛菩薩的加持,佛法就是我們最大的倚仗!

感恩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感恩金剛上師  恆性嘉措仁波且

佛弟子  林守信  合十

2025/06/19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五十三.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文說真諦 175 - 178頁

 



     以前啊還有打機鋒、問禪機的,我在這裡講一個譬喻給你們聽啊。江西馬祖是非常厲害的,禪宗裡頭的祖師,那麼,在古有二稱,江西馬祖和湖南石頭。

     石頭希遷,他的肉身現在在日本陳列的。是一九四九年以前,遇到一個日本的牙科醫生,就把這尊肉身偷走了,偷走以後,在七六年的時候被發覺了,發覺了以後,日本人就把這個肉身啊,從倉庫裡面轉運出來,就把他供奉在日本的東靈寺。後來啊,全世界都知道了這件事情,這就是石頭希遷。石頭希遷也是十二歲悟道,聞聲即悟道。

     那麼,江西馬祖手下的徒弟,有一個是嚇成就的,你們該沒有聽說過吧? 你們說這個佛法深不深沉? 人家說佛法要念佛、要念咒、要誦經,為什麼嚇都嚇得成就呢? 他的徒弟來問他,走到他的面前以後,江西馬祖是二話不說,就把他盯住,那個弟子就走上來了,剛剛走上去說:「請問師父,我來求法。」江西馬祖大吼一聲:「你放肆!」「啪」一巴掌,一嚇,那個徒弟一驚一之下,萬念俱無,馬上自性現前,迴光返照,一下就成就了。哎,你說,為啥我們現在有些弟子對佛性、對明心見性、對般若都有所瞭解了,為啥又不能一下子就像他那樣成就呢? 世尊有早訓,說得非常清楚,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不是說魔、魔主持,不是這麼一個意思,就是說法是末尾時期,法有宏法像法和末法,就是說法快要轉運了,現在稱為末法時期。那麼,在末法時期的眾生,明心見性以後,還得要進一步的修學圓明內證、定慧功夫,然後才能發神通的,所以性質有所不同。

    那大吼一聲驚嚇就成就了,那就是佛法,那就是言語道斷、心行寂滅的佛法。所以,學佛法,不是哪一個咒語念兩句就能解脫的,最多只能說是消除你們的業力。也不是說藏密偉大,禪宗不偉大,淨土最差。其實都一樣,應機即大,所以我不是哪一宗,我只認佛教,一切宗都好,都平等。


      我上一次給你們講的課當中,就是關於參禪打坐。比如談到揚州高旻寺這個問題,本來我不準備給同學們講,但這裡面很多同學還不知道,所以我就暫時給同學們作一個簡要的開示,就證明佛法除了迴光返照、耳根平等,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另外還有無量法門。那麼,同時你們要挖出佛法的真理來: 佛法是不迷信的,從來沒有什麼鬼神之論這麼一個道理,它是科學的,是我們每個人、每位同學和宇宙之間的共同真諦,都是統一的,只能說是你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整天串聯在一起,而受五蘊 ―色受想行識對色聲香味觸法這樣子產生緊緊的圍困,處於凡俗境界之中變成了眾生,如果說把前面所講的這幾條全部放下來,它自然寂滅的話,空性就現前了。

      禪宗的道理、採取的辦法是,先讓你看到它、認識它,才進一步去抓功夫用它; 淨土的道理呢是先用念佛的辦法,只觀佛像或聞佛聲,這樣子使你把心收在佛的聲音上,或者是收在佛的形象上,久而久之,自然雜念就不能摻入,進入念佛三昧的境界; 那麼,華嚴宗的道理就採取修觀,修十六觀等等方法,比如說修彌陀周觀,這些辦法都是,先讓你觀世尊釋迦牟尼的眉間白毫,就是眉間有個白毫,當然,它有具體的方法的,還有咒語的,觀了以後,然後就觀他的眼睛如四大海,眼睛觀出來了再觀頭,頭觀出來了再觀身,這樣一步一步的讓佛全體出現,和盤托出,這就是華嚴法界觀,說穿了還是定力、人的意念,只有一意之清淨念,沒有二念的。

      曾經我有個學生,他已經修到很高的功夫,那麼,有一天,他就來問我,他說:「我的定境現在已經達到不動念了。」我隨口就問了他一條,我說:「你看到我面前這張寫字台,你看到它的時候,你有什麼覺受? 」他就告訴我,他說:「這個寫字台啊,我看到它了以後,就是它了。」我說:「你看到它,就是它,那麼你此時你的感覺它是一個什麼形象? 」他說:「它就是一個寫字台的形象。」我就笑了一下,我說,你去繼續用功。他說,我這個定力,我告訴了上師,請你要給我開示,我這個是什麼定。我說你沒有定,你在騙我。

     為什麼? 因為他沒有定的。後來我在一次講法當中,有一個學生,我就談到這裡的時候,就叫他定住一物,這個學生就有定境了,他一下就問我了,他說:「上師,不對,你說叫我定住那個物,我把那個物定住,它就沒有了嘛。」嗨呀,我就曉得他有點名堂了。那麼我就進一步考,確實他有些初基,但不徹透。

       我這裡啊,要給同學們好好舉個例,真正的空寂、住入本性、本體的時候,你盯著我這個拳頭,它如果說是一個拳頭的話,你就糟了,你還是意念在分別,不存在是一個拳頭的,當你盯著它的時候,你馬上就會想到,呵,指拇,還有縫隙,上師還有一件白衣服穿在裡頭的﹍馬上你就要成分別心,你成了分別心,就等於跟你打牌、擲骰、算帳、吃飯、穿衣沒有差別的,等於沒有用功。那麼,你盯著它以後,頓然就感覺到開頭是拳頭,一下就神了,沒有分別心,此時不思前、不思後,自然的不思,與此同時,你根本沒有拳頭概念。

      所以當你真正的意歸一念以後啊,什麼都沒有了,如果你意歸一念還有一個拳頭,就證明你還在分析。正如我平常叫你們修觀的時候、修止觀,那麼止觀的前行就是要你觀一個球,球上一朵光。經常有同學來匯報,就說我已經能在止觀上入定了。我就問他:「你觀止觀入定的時候是什麼覺受?」他就說:「我就看到那個光,光、光、光,還在閃光。」(笑)他說:「有時候它要閃動,還要變大,一會兒又沒有了,沒有以後,又看到一盤模糊。」他全部在分析,懂了沒有啊? 他全部在用他的思想分析啊、分析啊,他哪裡在入定呵! 他沒有入定。

     真正的你能觀到那個光以後,如如不動,光自然消失,境智圓融,根本就沒有什麼境,此時也沒有什麼智,智境不二。而爾時下座以後問你,你的體會是整個法身如虛空的境界,修觀只是導你入路的前行而已。所以說在佛法上,要想搞點投機啊、想到我這樣一說上師再傳給我點啥,絕不可能,嘿,你會說,今天這樣一講我懂了,我改天就像這樣說了。隨便反問你一個啥,就把你考倒了,我跟你說,你不要想把我騙到。

      我今天給你們講這個佛法,老實告訴你們,你們在經藏上都不容易學到的,僅僅是這幾句話,對定力、對你們的真實的認識是會有相當大的作用。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五十二.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文說真諦 171 - 175頁

 



     現在我們正式開始上課說法。今天要講的課就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此處有觀世音菩薩說法的聲音:「阿詩得嗡」)

     上題講的是「觀自在菩薩」這麼幾個字,現在講的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行即行為,為三業之具體行動,即是一切現象的生起之活動。這裡告訴了我們,行啊,就是我們的所有一切行為,也就是眾生的行為。

        行就是具體一切舉動,無論是心業上的舉動或我們身體上的舉動等等,都叫做行,吃飯、穿衣、做事、思考問題,現在你們眼睜睜地看著你們的經書,這些也叫做一種行的舉動。

         為,是指世間之一切有為法,那麼具體去做,則是為。以行去做一切事情,乃為行為。那麼,行為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就是我們平常的三業,三業即是身、口、意。身就是身體之一切行動、一切舉動;口就是語言之由口而發出,嘴裡面所發出來的一切聲響,包括氣出之響,都叫做語;意,上一節課已經再三對意識有所闡明,就是凡夫的分別心,那麼說庸俗一點,就是大家的思想,能主宰我們活動的這個東西,這個思想,就叫意。那麼,身、口、意這三個東西所發出來的一切所謂世間法上的凡夫之舉動,無論大小,一意一識,就稱為行為。

     同學們知道了「行為」以後,我還要告訴大家,這裡打一個插題進來,身、口、意三業要相應於世尊所說的法,凡是釋迦牟尼佛世尊所講的法,翻譯正確的,我們的身、口、意照著去做了,這就叫瑜伽(音:且),用我們四川人的話來說,就叫瑜伽(音:加),那麼,標準的就叫瑜伽(音:且),翻譯。瑜伽就是身、口、意與諸佛菩薩之行動統一相應,相應於諸佛之一切教義,就叫瑜伽,學密法的同學就知道這個問題,無論你們是什麼教,寧瑪、噶舉、薩迦、格魯,都是瑜伽教徒。所以瑜伽啊,它不是什麼氣功,現在社會上把它作為氣功二字來解釋,這是最大的錯誤,因為它是身、口、意相應於諸佛菩薩的一切教論,即為瑜伽。

       好,接著講正題。聖人凡夫均有其行,聖者之行,而依佛之教化,為利有情起行。這裡指的聖者呢,就是佛菩薩了,或者是證果的聖人了,那麼他們所發出來的行為啊,就是依照一切諸佛菩薩的教論去具體怎樣渡眾生,符合佛菩薩的標準而起用的行為,這就是行。他們所做出來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識的眾生的舉動,為眾生超脫的行動,是這麼一種行為。

       凡夫首執於我,認妄為真,被輪迴所縛,落於煩惱生死起行。相對而言的就是談到凡夫了,凡夫的行又是怎麼樣起的?主要是認妄為真,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把自己的五蘊所產生的一切分別心、執著於世法的等等,就當成自己的菩提心了,就以這麼一種心境去對待世間上的所有一切。看到電視非常好看,他的眼睛就看去,心識就分析,分析高興了他還會笑,所以就被外境所遷,就躍動情識。因此啊,凡夫的起行是認妄為真,認妄為真諦之心,作妄行之舉,因此,凡夫跟聖人的差別是很大的。


     我為了大家容易聽懂一些,我準備盡量地用擺龍門陣的這個語言來給大家講。此解行即觀世音菩薩因地用耳根功夫,反觀自性清淨平等之法行。這裡呢,就給大家說明了,我們現在解行啊,是觀世音菩薩,衪在因地當中,用耳根的功夫啊,所謂因地呀,就是還沒有種出行的時候,才剛剛啟動因境、剛剛發心動因那個時候,然後所用耳根功夫,觀音菩薩的成就,是全憑衪的耳朵,耳根的聞識,予以不分別而達到的證境。


      這裡就是說,是觀世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用耳根功夫,就是沒有成聖人的時候,用耳根功夫啊,反觀自性清淨平等之法行。那麼,衪用耳根的功夫呢,不是向外馳求、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用色聲香味觸法五蘊去對待世間上的一切,而是衪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予以不執著,達到的一種反觀自性的境界,也就是說啊,不用妄想心迴轉過來,用自己的觀照般若得實相般若的境界。再把它說通俗,你們很容易懂得,就是說把妄想全部停下來,心也不動,身也不動,三業俱不動,而沉靜了無一物,不思善不思惡,由耳根功夫平等觀照,誰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這個意思就是說,善惡俱無的時候啊,所有一切沒有,在這麼一種境界上,唯獨耳根功夫平等觀照,所有一切聲音出現,但從來不去注意哪一個聲音是啥、哪一個聲音是啥,比如說外面汽車聲音在響、廣播聲在響,人在鬧、鞭炮聲在響、腳步聲在走、自行車鈴鐺聲、警察在那兒訓人,同時都在響,但是衪的思想當中啊從來沒有去分:呵,那個警察在訓某某某了。如果一用警察在訓某某某,馬上就沒有汽車聲了,馬上就沒有打鈴鐺聲了。因為人的思想、意識,凡夫意識只能執著一種東西,著上去一樣的時候他就不曉得另一樣。

     觀音菩薩衪是平等的,所有聲音都沒有分別,但是所有聲音都存在,不是寂滅啊,這個時候啊就是衪的耳根的觀功,迴光返照的功夫,觀音菩薩主要以這個成就的境界,觀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聲音平等。

      在我們佛菩薩當中,成就境界甚多,是不是說我們以後學佛就要這樣子去觀音呢?這是指針對觀世音菩薩,過去的古佛、佛菩薩當中,還有採取種種方法成就的,有觀水的,去看水而得定境成就的;有觀太陽的,早上很早爬起來,太陽從東方升起來的時候,觀太陽而斷掉妄念得成就。釋迦世尊於菩提樹下見到星星,自悟自性,就是觀星星。

     那麼,觀的東西太多了,禪宗裡頭還有很多,比如說問「念佛是誰」,我曾經給你們講過的,「誰在念佛」,那麼他就想這個「念佛是誰,誰在念佛」,結果念佛是誰永遠也找不到的,但是由於自己用心去一找,這一下自然而然的,時間久了,妄想就斷了,就斷在那個上面,因為他沒有東西可找,問他念佛是誰,他只想念佛是誰,他只想念佛是誰,所以他著急了,就只想念佛是誰、念佛是誰,這個問題到底是咋的,就這樣去一考慮,本來就沒有問題給他考慮,因此他的妄想就要斷。為什麼要斷?他想到念佛是誰,他就不可能去想「我家裡的孩子還沒有吃飯」,「我要去做生意」,你懂到沒有啊?所以說他就沒有第二個念頭摻進來,實際上就把他收拾在一個念頭上了,萬念歸一念,一念如如不動歸無相,自然就進入無相境界。

     因此啊,觀音菩薩採取觀音菩薩的方法,各人採取各人的方法,那麼在禪宗裡面他們的方法又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