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三十五.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12 - 115頁

 



     所以啊,外道就隔於我執,二乘就滯於空證之偏。二乘境界啊,就是羅漢、辟支佛、聲聞、緣覺,滯於空證之偏,只曉得住於空境,所以叫自了漢。

     近情失於取捨之偏。近情啊,屬於有情、有生命的,就是取捨執著的偏。

      淺智惑於有無之偏。淺智慧,膚識之智,偏差散慧者,就惑於有無之偏,就是迷惑的惑啊,惑於有與無當中,總的一句,執著世相。

    離四不偏,則常住空有不二。如果我們離開四不偏以後啊,自然就住入空有不二了,無時不在般若的定中。

    行者要特別注意,證悟了三般若之實相境,不能說就是解脫了,不再修行了。前面講了證悟,證悟又如何,證悟又如何啊,這裡告訴你們,證悟了不能就是解脫了,就說我不修行了,只憑證悟是不夠的,還必須依定養力。還必須要依我們的定力去養,產生智慧,由智慧這一把銳劍割斷生死的根本,證果而成就。

    證到果位然後成就,這裡所指的果就是果實。所以我這個房子啊,我把它取名為行園,為什麼叫行園? 因為想到我自己,隨時鞭策我自己的行為,提示於同學們的行為,所以我叫它行園。那麼,有行必果,最後得證果,具體的果實,行業將會得果,所以後面就叫果苑,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啊。

     那麼這裡所指的果呢,我是指佛書上所指的果啊,果就有很多了,羅漢分四果,證果就不簡單,當然更希望你們是登地而不是證果。那麼,要達到證果成就至少。有的行者在這方面持有不同之看法,認為迷者全迷,悟則全悟,我指的行者,當然就指的有些高僧大德了,不是普通行者了,他們在著書立說、造論當中就說迷的時候就全部迷到了,悟的時候就是大悟,全部都悟,就頓然解脫。

     我們這兒也有這方面的學者,成都就有一位大學者,是震驚全國的大學者,過目不忘的學者,他在文殊院曾經也講過法,他講法的時候就說,頓悟了以後就會徹底頓悟,迷到了以後就會徹底迷了,頓悟就自然解脫。

     這個觀點我一直持有反對意見。他很想見我,可是我最近給同學們講《心經》,我就不能接待他。他要見我,是準備給他灌頂,這位大學者啊,其實我很喜歡他,我覺得他不管怎麼說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中國佛教的大德嘛,趙樸初都十分佩服他,我也準備要教他,我希望我這點慚愧的知識使他能得到益處,能解除他以前的一些不正確的偏見,但要等我們的《心經》講完了,才能做這件事情,因為我們同學聽《心經》勝過一切的重要。

     所以啊,迷則全迷是正確的,全部迷到,悟則全悟是不正確的,悟是分支摘段的悟,大悟、小悟、中悟,分三個過程嗎? 不是! 中國有個著名的法師,《俱舍論》的巨匠,遍能法師,曾經跟我談到的時候,他說:「悟有幾種?」我說:「悟是無量的,層次多了。」他最後說:「是你說的這個道理。」所以,悟是有支分的,不是就一下大悟了,大悟什麼? 就是初地菩薩,裡頭都還有好多等次,哪怕就是初果羅漢,都還有很多不同,他們的證量都不一定的,如果要他們其中兩個打,鬥法,肯定有一個被打敗,那麼就證明那個人的悟境或者功力就要小些,對不對? 這是有層次的啊,不會就大悟,全都一樣,只有一樣。

     一樣就是佛,佛就是平等的,偏滿無分的,遍滿即是遍智,由遍智升化為無量智,故為無分。菩薩都差距很大的。頓然解脫也是錯誤的,所以「了得業障本來空,未了先須還夙債」也是他們的一句話,就是說明白了,業障一切都是空的,沒有了明就要先還夙債。那麼這位大德,就我剛才說的大學者,他就說「了得業障本來空,未了先須還夙債」,他現在病得來氣都出不過來,已經正式喊救命了,他怎麼不「業障本來空」呢?那要靠功夫來兌現的啊! 又不是開玩笑的,又不是一句口頭禪嘛,一定要有實在的修行、實在的功夫、實在的定力、實在的解脫啊。

     所以我經常對我的那些老弟子、我的那些老學們啊,他們有的是大學者,我雖然比他們年輕,但是我經常對他們說:「你們啊,我非常尊重你們,但是你們好好抓住定力啊,你們年齡不待了,少看點書啊,實際用功啊!」我這個是經驗之談,我給你們說清楚,不是什麼隨隨便便幾句想當然爾的。什麼經驗之談? 是不是上師真是厲害的很,證到了這麼一個境界? 這個我不這樣說。

    又還說六祖惠能之頓悟法門不是頓除妄念,悟無所得,便得大解脫了嗎? 還有些人就說,六祖惠能祖師不是說的「頓除妄念,悟無所得」,然後就得了大解脫了? 頓悟門,就是頓然把妄念除了。悟,悟一個什麼? 悟一個無所得,就解脫了。這種認為是不正之見,不正確的,誤解了六祖的真意。六祖大師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那麼我再給大家講一下,如果說六祖當時已全解脫,他已經把偈子做得那麼圓滿無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你說悟得多乾淨啊,就不需要三更求法於五祖了,那麼他就不會深更半夜地到五祖那兒去學法。他已經都證道、已經都成就了,為什麼要深更半夜、三更的時間到五祖那個地方去呢? 五祖為什麼還要給他傳法呢? 如果說只是幾句機鋒禪語的印證,是為了去印證的,那麼當場就可與五祖數語對答了事,也就用不著那麼神秘悄悄的半夜入門了。那個明眼人一說就曉得了嘛,何必要悄悄地跑去呢? 有的說是去拿衣缽的,那個衣缽拿去做什麼? 衣缽拿來沒有用的,世間凡俗之物,拿來幹啥? 也用不著那麼神秘地半夜三更入門。

     可見其義理還在於定中之不同法度也,就是說,他去學的法,主要原因是要去學如何在定中求得不同法度的道理。那麼到底是一個什麼道理? 六祖最清楚,他學的什麼層次,或者是相當於本淨觀,或者是清淨無相觀,或者是甚深光明三摩地觀,或者是三昧耶觀,或者是有相佛體觀,或者是雙運觀、紅白菩提觀,或者是光明大手印觀,或者大圓勝慧觀,或者恆河大手印觀,或者是瑜伽大手印觀、或者是心中心觀等等等,但絕對不是金剛換體禪、現量大圓滿,因為這些是即證成就的至高大法,禪宗和密宗都是沒有這些法的。那麼,這些都叫做名詞,總的一句,五祖傳他法是真的,悟了以後傳他法,教他如何用定力,怎樣去用功夫。

     所以不能說悟了就了脫生死,就業障本來空了,這裡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