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三十九.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25 - 128頁

 



    我佛釋迦世尊,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參訪五年,修苦行六年,三十歲的時候就證到般若圓明的證境證德,成了道了。說法四十九年,證道後就開始說法,為眾生說了四十九年的法。

共分五時而說,分了五個時期。  初次說法為華嚴時,初次說法的時間稱為華嚴時,轉根本無上法輪,第一次說法稱為,在這裡我就不細緻給你們講了,因為講到衪轉根本無上法輪,我就可能要給你們講一個月左右,怎麼個轉法的,轉的啥書、說的啥,這個今後你們去學的時候再說。 二是阿含時,隱大施小。第三是方等時,引小入大。就是說法度的變化, 第四是般若時,轉偏成圓。五、法華涅槃時,開權顯實。就是大概分了這麼五個時候來說法。

    那麼,這五個時候我簡單地概括一下,說是說先說小乘、說羅漢的成就,然後說方便法門,最後說大乘,又說大乘的變化、說密法,最深妙的是不口說、不作記錄而單傳的,如《解脫大手印》的境行和覺行部份,大乘又反對小乘,怎麼樣來反對法的,曉得不? 小乘又如何不正確。

   但是必須要導引啊,就相當於我們要喊一個人啊,把功夫佛法學好,你們先不要跟他說:你學佛,你要為眾生,你不要自私,你自私了,今後佛菩薩就不救你,你的錢要布功德。他聽到了,他就嚇倒了,他不學了:「我才那麼一點工資呵,我才拿一兩百塊錢一個月,我拿去布功德,布完我吃啥呢?怎麼從來沒有說我學佛法多增加點利益?」他就會這樣想,曉得不?

   因此,就要方便給他說法:學佛法,要如何增長福報。但是這是事實,不是亂給他說的,要到後來,才要他怎樣布施,那個時候他境界已經到了,他自己就曉得這說得非常好。

   因此佛就把這各種法,大乘和小乘,它們之間的變化和矛盾分開、分成幾段來說法,大乘和小乘,它們之間的變化和矛盾。比如小乘,就要他們如何自了漢,自己成就,自己得到什麼幸福,自己用神通、自己去產生變化。那麼到最後,到大乘的時候,就說你們不要這樣子,你們要渡眾生,你們要以眾生的利益為重,以他人的利益為重,要處處考慮眾生,要發大菩提心,不要只斷我執,還要連法執都丟了,要長期住在娑婆世界,不要走完了,走完就沒有人渡眾生了,要像菩薩一樣,他們都會來的,曉得不?   那麼你們必須要成就以後才能渡眾生,也不要中途就去渡,也不能亂渡,要有緣才能渡....等等方法,就這麼一回事。

     那麼,才開初要學法,你給他說要渡眾生,要去為別人,他就會想到我盡為別人,我盡別人,我的家裡咋辦呢? 所以就要分各種方法來為他們說法。正如說化城品是一樣的,佛說:前面就是極樂世界了,馬上就到了! 釋迦佛就告訴衪的弟子,你們趕快走,你們不要再懶了。大家都走不動了,嘿,看到前面當真很遠一個城市,真是美妙極了,結果是佛顯的一個城市在那兒,這些人慢慢慢慢就地走去了,一當走去以後,哎呀,果然好得很喲,各人把鋪蓋捲打開,這一下,就各人找各人的家了,住下來了:喲,我們對了,我們成就了,終於成就了,花了這麼大的功夫,總算有這一天。等他們歇夠了,佛就說:你們趕快起來,整頓精神,跟我前進,為什麼前進?這個地方沒有了脫生死的,這個地方叫化城。衪要一步步把眾生導引到最高境界,徹底解脫,成為大覺,與宇宙同體,與日月同壽,是這麼一個境界。你們懂到沒有? 就是這個關係。

    此經乃第四時期所說,說般若經過時間是二十二年,你看,佛說法說四十九年,般若就說了二十二年,你們想啊,般若重不重要? 佛一生說好多法呵,白龍三藏,但是,二十二年整個花銷在這個般若上,亦是佛說諸經時間最長的,共說八部般若,此攝摩訶般若,為大部之精要,這個經書主要攝摩訶般若的大部精要,經中之心要,心中之精。

   古德以不同的鑒解、比喻方式講得多種開示,古德大師、那些高僧大德他們講了很多種,講得多了,你們可以看到很多《心經》的講義。我今參照如來經藏,我今天的講法呢是參照如來的經藏和前輩大師古德留著,前輩大師古德他們的留著啊,而以自己所證之點滴實鑒,去其邊見納入正解,匯融一諦而為講解。

     我不是光參照佛陀所講,都是匯融一體給大家講解的。把它說穿了,我真實不虛以我自己證到的鑒地,根據經藏的說法,藉其真理,然後表顯真諦來給你們講解的,這就是我真實不虛的語言,不是光憑口,或光看人家的書,來給你們講的,而是自己所證境。唯望聞者受益,而我實乃慚愧之行。沒有其他的任何意思,希望你們同學們,凡是聽到的、今後能看到這個書的,得到利益。那麼,我這個做法,自己感到內心裡頭的慚愧,因為我自己總是一個與大家一樣的行者,慚愧之身,昨天就表達了,爭取讓整個世界娑婆眾生、三界眾生都能受到我的法益,我們要以慚愧之心去教化他們,去給他們施捨利益。

     此《心經》乃觀自在菩薩應佛之大弟子舍利弗所問,而為所說開示之般若心要。就是說這部《心經》啊,是觀世音菩薩應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他請求觀世音菩薩給他講的,然後觀世音菩薩是專門為這個舍利弗所問,給他開示的心要、說的《心經》,很多高僧大德都認為是釋迦佛陀說的,其實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啊。

     佛所說大部般若之精要,就都收攝在此經二百六十字中,全部收攝在裡頭了。時於世尊在靈鷲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佛在靈鷲山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的時候,觀音菩薩說的這個法。那麼,你們想到沒有呵,世尊在靈鷲山入甚深光明,入在甚深光明定中,然後又要宣說正法三摩地,難道說就觀一個鏈條光、妥噶爾圓空光嗎? 光、光、光還給人家說什麼說?因此啊,我們的佛弟子不要那麼愚癡了,什麼大圓勝慧、什麼慧,那僅僅是一個過程現象,你看,佛入甚深光明三摩地,光明嘛,是代表名詞嘛,還能說話的嘛。那麼,你去看那個光又咋能給人家講法呢? 不是就分心啦? 

    因此,般若的真正的正之定啊,是行住坐臥、說話做事都可以處於佛境之中的,萬行繁與,不脫本體之真如面目,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而最高的現量大圓滿,一個時辰就會讓你當下進入虹身世界,活生生地看到實境,不是理論啊! 但是這個是一個進取的方法,我不去說了呵,因為這個裡面呢很多人還不懂什麼大圓滿,尤其是現量大圓滿,一個時辰成就的啊,我們這裡頭只有少數的、個別的同學,因為已經學法學了很多,幾十年了,他們知道一些。

     三摩地即是等持正定,心念定止為定,就是心念定止的時間呢、就是定下來、止下來就叫定。離掉舉為等,離開掉舉,自然性地離開追索掉舉就為等。心不散亂為持,心性不散亂,散亂不是打包天妄想呵,散亂是稍微有點雜意念稱為散亂,那個到處東想西想的,一會兒坐著到又想到家裡去,那叫做凡夫的包天妄想,散亂還沒有那麼嚴重啊,入定連散亂都不准,這個又叫做三昧耶定。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三十八.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22 - 125頁

 


    有古說了,這個經啊具有常法二義。
常則三世不能異其說,就是說三界一切眾生,昨天講到三界了,不能異其說的,必須要照著這個辦,共同的理,要了脫生死,必須是這個經的道理,不能說另外鑽一個啥東西出來。

法則十界所應遵其軌,常者就是真理,恆常不動稱為常,法則十界所應遵其軌,那麼常法二義的法,是具體的辦法,八萬四千法門等等,無非也就遵這個理、這個軌道,像火車一樣,具體行持的,十界都所應尊重,十方世界的諸佛都必須從這個道理出來,也不會脫離這個經。

    又如我曾經說過:「是經具異同二義。」我在很早以前啊,人家就問我什麼叫經,我就說叫義同二義,我說的即是「眾生不能共其機」,眾生固然是要一起學經的,但是不能共其機,他們各人的領悟不同的,像今天在座的,你們機都不同,不相信你馬上抽幾個人出來講,不讓他們在一起,一個在這兒講,一個在那兒講,錄下音來他們兩個各講不一,但都有道理,有深有淺,所以不能共其機,那麼這就證明他們的根機不等、受用不同。

    「諸佛所流同源出。」就是諸佛啊出來的時候,他們成了佛,都是同一個源流出來的,就同這個經,眾生雖然不同,但最後的目的都一樣,同源流出,應機受用。

    就是說,應其機鋒,得到受用,根據深淺而得受用,出自一線,一個路線上來的,這裡的線是指的線線啊,也可叫路線,流於一體。沒有兩樣東西可以使你們解脫,只有佛的經。

    這幾句裡的經,不單指《心經》,但我們今天藉《心經》在講真諦,就說《心經》。 梵語「修多羅」,譯為線,修多羅,在梵語當中,就是線的意思。線具一通不斷串連諸所散件之功能,就是說線呢,它一通不斷,猶如我們這兒有些女同學戴的項鏈、瓔珞一樣的,串在一起,把散件串在一起的功能、作用。

     佛經是由佛之片斷開示、隨機說法,異章部品,由佛弟子依文義次第集章寫成,如線貫珠不遺勝義,故名「修多羅」,所以它叫線。這裡就說了,佛經是由片斷的開示,佛隨時講一段就算了,他就不講了,改天又來講一段。那些弟子們,我前幾天不是給你們講了嗎,他們在七葉崖窟記載下來的,串在一起的,這個經書是這樣串起來的,是片斷的開示串起來的,而且是隨機說法,隨不同的根機、見到不同的眾生,就教他們不同的法、講不同的經給他們聽。

     異章部品,就是說不同的章句、不同的法度,然後組成一品一品的,收羅起來,由佛弟子依文義次第集章寫成,根據文義和它的次第,把它裝在一起,然後寫成的經書,如線貫珠不遺勝義,就相當於線串珠子一樣,一點勝義都不遺漏,所以說叫做修多羅,稱它為線。

    加之中國稱聖人之書為經,中國有個習俗,凡是聖人的書都是經,儒教的也叫經,道教也叫經,佛為聖人之最,因為我們都曉得,佛就不用說了,只有衪的法了脫生死的,外道都沒有了脫,所以為最高,因此,也叫它經,這經的來源就是這樣來的,啊。

     經字具「典」、「徑」、「常」、「法」等義,具這麼四義,經字具了四義。

    有典可依法,它是有典可查、可依法,故名典。徑路可入道,有徑然後自然就有路可走了,故名徑。萬古不變理,經是萬古不變的理,只有它是常,其他的都叫無常,這個真理才是常,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所以叫做常,故名常。

      諸佛眾生同尊諦,諸佛眾生都必須共同去達到的一個目標,沒有二路可走的,就具這麼四條啊,所以稱為法。

    又古立之規,諸佛所說者是為「經」,菩薩所說者為「論」,但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古佛,早就稱為正法明如來,所以說它是經,就不是論了。古定之曰《心經》,就是說古代啊定了叫《心經》。又有一個解義,心為人體之要,無心則亡。 人家說的心都沒有了就要死,心是最重要的,這大家都曉得的,這個就是無心就要死。

    此經含攝六百卷般若要義,也就是這部《心經》含了六百卷大部般若的要義精華,六百卷般若全部收攝在這二百六十個字中,你說好不簡單? 集諸佛成就之不二精元,把諸佛成就的不二法門的精華都集在這上面來了,故為心中精要,因此是心裡頭的還是最精髓的東西,一乘之理,不是三乘。就是最高,統攝萬乘,統攝三乘為一乘,即名《心經》是也,《心經》就是這樣的含義。

    此以世尊顯法歷史及所用,祖師之鑒而為印證說明。我們把釋迦牟尼佛顯法的歷史和祖師的鑒地拿來印證,此經它是以「般若」這麼一個法、這兩個字立的名字,以不二實相為體。不二實相就是般若智照的實相境,為什麼叫不二? 因為不著有、不著無,不二實相為體。以觀照般若為宗,以渡脫眾生脫離輪迴苦惱,了悟本來面目為用。

    就是以這個觀照般若呢作為我們的宗旨,專門用觀照般若的辦法,以文字般若看懂,去觀照,所以必須要先看懂這個書。以渡脫眾生出離輪迴苦惱,了悟本來面目為用,以熟酥為教相,以將文字、將理論全部熟酥和練於一切為教相。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三十七.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19 - 122頁

 


    
    現在開始講「心」字了。

   我們要講「心」,不是胸內主血器官、不具思維分別的肉團心,也不是起思慮作用的第七識末那意,也不是集藏一切種子諸法有漏無漏諸因之第八阿賴耶識,而所要講的心是真實清淨如來藏心、眾生之本來面目、不生不滅之真如。這裡所要講的就是什麼呢,我們今天講的「心」,般若波羅密多心的「心」字,這個心,不是講我們身體裡頭裝的這個心,也不是講的我們的意識,不是講的意識,前面已經闡述過了,不是第七識末那意,不是第八識阿賴耶識,而是要講的是清淨的如來藏心,如來藏心也是一個代名詞,就是你們的本來面目,這個課題反覆若干次了,那麼這裡又用新的辦法再來譬喻講給你們聽。

    這個心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心,也叫真如妙心、般若智心。實相般若真心個個眾生本有,就是說每個眾生都有這個心的,圓妙圓明無缺而平等,它們啊是圓滿妙潔無邊、圓滿明耀無邊,平等的,這個心個個都是一樣的,一樣的寬大,總之一切都一樣,跟如來佛一樣,我指的你們的本性啊,跟佛都沒有差距的。

     那麼,眾生的佛性呢,也就是你們的佛性,它又叫本來面目,又叫自性。此心非指我們胸內之肉團心,亦非大腦神經,更非指意識眾生之分別心,釋迦牟尼佛說:「大地眾生本來是佛。」佛告訴說的,大地的眾生啊,本身就是佛,即指此心與佛無二無別也。

     那麼為什麼是佛? 你們不是啊,由於執著世間上的一切法相,六根起用,五蘊執色為實,認妄為真,才這樣子不知道自己是佛的,如果把這些放下,只要有十分鐘的定力都要得天眼通。但是得到神通不能說,你只要給人家說一次,馬上就沒有了,這是世尊教誡了的:「得通言通失通,得定言定失定。」只要有人曉得,你都要糟,就是這麼一回事啊,所以要謙虛謹慎。

    這個心沒有安立在心內,也不安立在心外,亦非住於中。那麼住在皮膚中間的嗎? 不是,中道也不住。此心無形無相,無有比重之量,故不能以肉團而為心,因此不能說我們的肉心是心。我想我講到這兒,雖然還沒有完,我相信同學們起碼一半多都懂得我的意思了,我說的這個心啊,這個心就是你們的本性、法身,就是般若的境界,般若智照實相境界,就指的這個意思,所以,它不在身內,不在身外,前念已去,後念未生,這麼一個境界,又不執著中間的時候,哪裡有什麼內外呢? 你們想過沒有?那多大呢? 哪裡有大小呢? 要說大,宇宙多大就多大,要說小,小得來簡直連影子都沒有。

    這樣子的開示,可以說你們百千萬億劫都聽不到,你們連一個《心經》的經題都沒有聽完,你們就基本上對本性有所了解了。這裡也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的加持,今天才有緣法來聽這麼一個法,啊。

    故不能以肉團心而為心,就科學的證明,體內的肉團心是主血器官,並無思維之功能,它沒有思維功能的,第六識雖具思維,但凡所動念即落五蘊分別煩惱輪迴之無常性。只要你動念頭以後,馬上就落入五蘊的分別了,所以不能動念的,不能有思維的,一有思維,不管你什麼思維,你馬上就等於是凡人,就是這些普通百姓,就是普通人了的嘛。

    若認識為心,無異是認賊作子,就是把棒老二當做自己的兒子、親人,你認意識是心的話。定海曾經就認賊作子,就是這樣子的,所以下場才會很慘,不聽上師的教導。即如認塵垢作鏡光,就把那個鏡子面上的灰塵,就是說,把鏡子的灰塵打掃了,鏡光才照得見影子,那個佈滿的灰塵,不是鏡子的光芒。故永受輪迴之敷,終無了脫之期。

     若當了脫,必須放下六識之分別妄心,如果說要了脫生死啊,必須放下六識的分別妄想心,就是必須把第六識意識,分別心、妄想心放下來,依觀照般若,以文字般若的這個理,產生觀照般若的用,以觀照般若的用,照空妄想心,把妄想心照空,不生不滅之真心,自可出障圓明。照空以後,不生不滅的這個真心才能得到,才能出障圓明。

    爾時得知這個心沒有內外的,也不來,也不去,一迴光體驗,「轟」的一聲就認得,如見親娘。此心含多名,名曰:實相般若真心,又叫如來藏心、涅槃妙心,多名亦屬假幻代名,實無名相可取。就是說這麼多名字,也叫做假幻的代名詞,心也好,本性也好,般若智、實相境、無二圓融也好,都是它,它是代名詞,因此你們今後在佛書上會看到這類的名詞,你們在世尊開示的佛書上,就曉得它是說的什麼了。實無名相可取,因為要取名相,就有執著,那麼不取名相呢,不弄個名字呢又說不出來這是啥意思,一切名詞,為了言詮開示眾生起見,才代列出來的嘛,曉得不?

     現在講「經」一字。
修多羅為華文梵音,入華翻之為「契經」。就是說,修多羅啊,它是華文梵音,入華翻之為「契經」,就是說「經」字在印度就稱為修多羅,此經中以「經」一字作能詮三般若之功能力用。

      這個「經」啊,一個字它能詮三般若,就是詮立圓滿於三般若之學說,它能專門詮三般若的功能力用的,告訴你怎樣產生三般若的作用。

     經者乃佛說契理契機之教,什麼叫經? 經就是契合於理、契合於機鋒的教導、教義,上契合諸佛之共理,什麼叫上下? 因為我們尊重佛菩薩,所以都稱上,最高、好就叫上,比我們強就叫上,上呢就契合諸佛的理,一切佛的理都是從這個經的理出來的,共同一樣的。下契合一切眾生之異機,下呢,不管什麼眾生,好根機、壞根機,異機就是不同的根機、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機鋒、緣起,它都契合,因此下契合一切眾生的異機。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三十六.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15 - 119頁

 



    定有四禪八定之說,實際上還有徹覺定、光明定、空樂定等,意思就不只四禪八定,是很多很多種定力,已超過八種定之多也。

     又菩提達摩東渡我土,已證般若實相之境。達摩祖師不簡單呵,我跟你說,他當時聽到禪宗的慧可大師講法,慧可大師的法說得非常好,講得來天花亂墜,是地湧金蓮,但是達摩祖師一看他就是凡人的嘛,他等慧可把法講完以後,走上去就問:「你剛才在弄什麼呢?」這慧可大師看一個印度和尚這樣問他,他說:「我講經嘛,」他就很不高興,「難道你們印度不講經啊?」達摩祖師說:「我們要講經,但是我們講的是無字真經,不像你講的這個黑字白紙的經。」達摩祖師這個一說了以後,慧可大師就認為他在侮辱,嘿,經書都敢侮辱,肯定是一個魔,慧可大師的頸項上掛有鐵鏈子,那個鐵彈串的鏈子,就準備把這個魔鎮伏,取下來以後「乒」就削過去了,哪曉得這一削呢,達摩祖師沒有注意,當場就把門牙打掉兩顆,打掉兩顆門牙以後啊,血就流出來了,他本來馬上準備把它吐掉的,但是考慮到聖人的牙齒不能著地,著地要三年天旱,因此呢就沒有吐,他是聖人,就強行把牙齒吞進去,因為他是證果羅漢,他的牙齒掉在地上要乾旱三年,老百姓要痛苦。

    他就過江去了,他過江去幹什麼? 去面壁,整整坐了九年的時間,那麼當然慧可大師最後就追過江了,因為那天晚上就碰到無常來抓他的命,就說閻王請他去喝茶。他嚇倒了的,他說,我都是聖人了嘛,無常說:「你不是聖人,今天那個黑和尚才是聖人。」這一下,嗨呀,他就趕快去找他這個黑和尚。嘿,達摩祖師已經都是聖人了,還要坐定入觀,你們好好想一想,難道說就是簡單幾句話,一得到證悟,就可以不學佛法了啊? 就可以徹底大徹大悟啦? 這是絕不可能的。

    因此,這件事情就徹底告訴了我們,證悟以後還必須要做到什麼呢? 要住到定境當中去用功,要勤修戒定慧,哪怕證果了,也得還要用功,這就非常重要,十分重要,所以達摩祖師才面壁了九年。 因此你們以後凡聽說某某人可以給你徹應本性,讓你當場大悟,這人一定是騙子。除非這人可以當場把你帶進虹身佛土世界,讓你親自見到虹身佛土,否則無論他是什麼身份都是邪師。

      此中妙義不言自知正是定之用意,定也可以在這裡說明,不僅僅是如如不動,用功的方法也叫做一種定。何況初見般若,有的人初見般若以後啊,明心見性,於中究竟過程還有:素法身、清淨法身、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之分。那麼,我剛才說了,這個定慧、見般若層次裡頭的境界是很多的,我再給同學們把這個見般若、見本性的詳細境界分幾步給大家講一講。這幾步境界呢也就是,初初頓然除去妄念,前念已去,後念未生的境界,達到這麼一種境界以後,或者是某種事情迴光返照,證到這麼一種境界以後,證這個境,它有這麼幾步啊,你們注意,見,有的見到,明心見性,一當見到以後,如果認識了它,就稱為見性了。

    但見性不等於是住性,沒有住進去,要住得進本性,抓住這個覺照不離不執,才能算是定,要抓得住這個覺照才叫定。那麼,初初見性,叫做素法身,這個素法身根本沒有了脫生死,因為你累生累劫的業力、你的業障糾纏你,同樣要使你昏沉,同樣要使你胡作非為,甚至於連一兩年都不到,你就要由一個很誠心的人又變成一個中級水平,中級水平又變成墮落,更何況沒有見素法身的人,你們就可以想像這個凡夫境界好可憐了。

     見到素法身,就稱為悟,說悟了就全然解脫,這是錯誤的,因此這裡啊,同學們就要明白一個道理了,就是說,我們當見到素法身以後,還得要具體去用功,要把我們累生累劫的業障、業力洗除乾淨,通過佛法的修行方式,讓我們進入清淨法身,隨時提得起、放得下,提起正念,頓然提起,萬念俱空,頓然可放下,放下一切,不執著,而所做一切事情有條有理,而一放下,什麼都沒有了,要隨時提得起、放得下,要練這個功夫,練得來爐火純青,進入清淨法身境界。

     但進入清淨法身境界,如果是你的成就不高的,神通智慧還不大的話,你還不行,因為你還是有餘依涅槃,還沒有證到無餘依涅槃,為什麼是有餘依? 你現在還有一個肉體殼殼,還套著的,這個肉體殼殼把你套住,你還要吃飯、穿衣、做事、工作,受到一切限制,因為要依靠這個身體來修行,依於、仰仗於這個身體來做一切佛事,所以就叫有餘依,那麼到什麼時候才是無餘依呢? 

     要讓我們這個成住壞空、四大假合、六大虛無的這個假象之體啊,所具備因緣,自然分解,就是自然緣盡的時候,它自然壞死了,沒有了,自然寂滅,此時剩下來的佛性,才叫做無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才能獲得清淨法身的無餘依自由。

   那麼,進入無餘依涅槃,如果進入不到光明聖境之道,進入不到如來甚深光明三摩地的境界,住入不到法身與宇宙同體的境界,還不能稱無住大涅槃。進入無住大涅槃,才能進修取得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法界體性智,才能證五智,才能證四身。

     因此,我們有啥資格值得驕傲的? 我們就是慚愧之身,我是慚愧之身,同學們也是慚愧之身,所以我就要告訴你們啊,要以慚愧的心來修行,釋迦世尊那麼偉大,他都是慚愧之心修行。在這裡啊,同學們特別要注意,就是修行的,不管學得多好,一定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我不是輕而易舉的就反對「了得業障本來空,未了先須還夙債」的道理,我是專門告訴你們這個層次是很多的。

     總之,若欲證得實相般若的解脫之境,必須定慧平等,就是說必須定與慧兩個平等,不可單缺分毫,單缺了一丁點、很少一分毫都不行。因此定﹙多﹚字在經題中啊,就是這個「多」字,它在這個經題中,是不低於般若之重要的。這個話是我第一次說,以前的經書還沒有這樣說,因為這個「多」字很重要,不能把它破開啊,缺了定,怎麼了得呢? 只要明證般若作先導,我們明白般若作先導,必須以「多」作開敷,然後以定來開敷,才能出障圓明。

    把「般若波羅密多」這六個字合起義來一起講呢,即是無上智慧徹照定力,以正定之養產生般若的智慧,定慧平等而達到究竟彼岸之意也。就是說啊它們之間互相是絕不可能缺少的,必須相得益彰啊。這幾個字合起來講,就是這麼樣一個意思。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三十五.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12 - 115頁

 



     所以啊,外道就隔於我執,二乘就滯於空證之偏。二乘境界啊,就是羅漢、辟支佛、聲聞、緣覺,滯於空證之偏,只曉得住於空境,所以叫自了漢。

     近情失於取捨之偏。近情啊,屬於有情、有生命的,就是取捨執著的偏。

      淺智惑於有無之偏。淺智慧,膚識之智,偏差散慧者,就惑於有無之偏,就是迷惑的惑啊,惑於有與無當中,總的一句,執著世相。

    離四不偏,則常住空有不二。如果我們離開四不偏以後啊,自然就住入空有不二了,無時不在般若的定中。

    行者要特別注意,證悟了三般若之實相境,不能說就是解脫了,不再修行了。前面講了證悟,證悟又如何,證悟又如何啊,這裡告訴你們,證悟了不能就是解脫了,就說我不修行了,只憑證悟是不夠的,還必須依定養力。還必須要依我們的定力去養,產生智慧,由智慧這一把銳劍割斷生死的根本,證果而成就。

    證到果位然後成就,這裡所指的果就是果實。所以我這個房子啊,我把它取名為行園,為什麼叫行園? 因為想到我自己,隨時鞭策我自己的行為,提示於同學們的行為,所以我叫它行園。那麼,有行必果,最後得證果,具體的果實,行業將會得果,所以後面就叫果苑,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啊。

     那麼這裡所指的果呢,我是指佛書上所指的果啊,果就有很多了,羅漢分四果,證果就不簡單,當然更希望你們是登地而不是證果。那麼,要達到證果成就至少。有的行者在這方面持有不同之看法,認為迷者全迷,悟則全悟,我指的行者,當然就指的有些高僧大德了,不是普通行者了,他們在著書立說、造論當中就說迷的時候就全部迷到了,悟的時候就是大悟,全部都悟,就頓然解脫。

     我們這兒也有這方面的學者,成都就有一位大學者,是震驚全國的大學者,過目不忘的學者,他在文殊院曾經也講過法,他講法的時候就說,頓悟了以後就會徹底頓悟,迷到了以後就會徹底迷了,頓悟就自然解脫。

     這個觀點我一直持有反對意見。他很想見我,可是我最近給同學們講《心經》,我就不能接待他。他要見我,是準備給他灌頂,這位大學者啊,其實我很喜歡他,我覺得他不管怎麼說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中國佛教的大德嘛,趙樸初都十分佩服他,我也準備要教他,我希望我這點慚愧的知識使他能得到益處,能解除他以前的一些不正確的偏見,但要等我們的《心經》講完了,才能做這件事情,因為我們同學聽《心經》勝過一切的重要。

     所以啊,迷則全迷是正確的,全部迷到,悟則全悟是不正確的,悟是分支摘段的悟,大悟、小悟、中悟,分三個過程嗎? 不是! 中國有個著名的法師,《俱舍論》的巨匠,遍能法師,曾經跟我談到的時候,他說:「悟有幾種?」我說:「悟是無量的,層次多了。」他最後說:「是你說的這個道理。」所以,悟是有支分的,不是就一下大悟了,大悟什麼? 就是初地菩薩,裡頭都還有好多等次,哪怕就是初果羅漢,都還有很多不同,他們的證量都不一定的,如果要他們其中兩個打,鬥法,肯定有一個被打敗,那麼就證明那個人的悟境或者功力就要小些,對不對? 這是有層次的啊,不會就大悟,全都一樣,只有一樣。

     一樣就是佛,佛就是平等的,偏滿無分的,遍滿即是遍智,由遍智升化為無量智,故為無分。菩薩都差距很大的。頓然解脫也是錯誤的,所以「了得業障本來空,未了先須還夙債」也是他們的一句話,就是說明白了,業障一切都是空的,沒有了明就要先還夙債。那麼這位大德,就我剛才說的大學者,他就說「了得業障本來空,未了先須還夙債」,他現在病得來氣都出不過來,已經正式喊救命了,他怎麼不「業障本來空」呢?那要靠功夫來兌現的啊! 又不是開玩笑的,又不是一句口頭禪嘛,一定要有實在的修行、實在的功夫、實在的定力、實在的解脫啊。

     所以我經常對我的那些老弟子、我的那些老學們啊,他們有的是大學者,我雖然比他們年輕,但是我經常對他們說:「你們啊,我非常尊重你們,但是你們好好抓住定力啊,你們年齡不待了,少看點書啊,實際用功啊!」我這個是經驗之談,我給你們說清楚,不是什麼隨隨便便幾句想當然爾的。什麼經驗之談? 是不是上師真是厲害的很,證到了這麼一個境界? 這個我不這樣說。

    又還說六祖惠能之頓悟法門不是頓除妄念,悟無所得,便得大解脫了嗎? 還有些人就說,六祖惠能祖師不是說的「頓除妄念,悟無所得」,然後就得了大解脫了? 頓悟門,就是頓然把妄念除了。悟,悟一個什麼? 悟一個無所得,就解脫了。這種認為是不正之見,不正確的,誤解了六祖的真意。六祖大師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那麼我再給大家講一下,如果說六祖當時已全解脫,他已經把偈子做得那麼圓滿無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你說悟得多乾淨啊,就不需要三更求法於五祖了,那麼他就不會深更半夜地到五祖那兒去學法。他已經都證道、已經都成就了,為什麼要深更半夜、三更的時間到五祖那個地方去呢? 五祖為什麼還要給他傳法呢? 如果說只是幾句機鋒禪語的印證,是為了去印證的,那麼當場就可與五祖數語對答了事,也就用不著那麼神秘悄悄的半夜入門了。那個明眼人一說就曉得了嘛,何必要悄悄地跑去呢? 有的說是去拿衣缽的,那個衣缽拿去做什麼? 衣缽拿來沒有用的,世間凡俗之物,拿來幹啥? 也用不著那麼神秘地半夜三更入門。

     可見其義理還在於定中之不同法度也,就是說,他去學的法,主要原因是要去學如何在定中求得不同法度的道理。那麼到底是一個什麼道理? 六祖最清楚,他學的什麼層次,或者是相當於本淨觀,或者是清淨無相觀,或者是甚深光明三摩地觀,或者是三昧耶觀,或者是有相佛體觀,或者是雙運觀、紅白菩提觀,或者是光明大手印觀,或者大圓勝慧觀,或者恆河大手印觀,或者是瑜伽大手印觀、或者是心中心觀等等等,但絕對不是金剛換體禪、現量大圓滿,因為這些是即證成就的至高大法,禪宗和密宗都是沒有這些法的。那麼,這些都叫做名詞,總的一句,五祖傳他法是真的,悟了以後傳他法,教他如何用定力,怎樣去用功夫。

     所以不能說悟了就了脫生死,就業障本來空了,這裡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啊。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三十四.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題而說法108 - 112頁

 



    剛才我說把「多」字分開了,那麼,「多」字分開了,我們就要講「多」。到底「多」字分開是起什麼作用? 前面是到彼岸,後面是講一個「多」。多字在此作「定」解。

      就是我給你們講的,定啊,如如不動,萬念俱寂,萬念空無,或定於光明之中,如如不動,或定於佛像之中,如如不動,或定於種子字之上,如如不動,或修觀入文,如如不摻其雜念,均皆稱為定,總的一句,如如不動就是定,定就是「多」的意思。

     前者般若,我們把它作了淨慧,又作了無上智的解釋,這個地方「多」字呢就作為正定,就是說正確無偏、中正不二,叫正定。如如用,定慧平等,是菩薩修行絕不可缺少之正行正見。所有菩薩修行,不能缺少的,必須要如如用,定慧平等。也就是說菩薩啊,自覺覺他的這些聖人就稱為菩薩,不是說鬼神菩薩搞迷信的呵,菩薩是自己覺悟、能教化於他人,簡稱這樣,後面再來細講,是不可缺少的正行正見,就是說要有定、要有慧,兩個都不可缺少,不可偏倚於。

    定多了,智慧少了,自然就要生法愛,對於法就要專一無二地進取,不產生智慧,享受法,最後就變得愚癡。在這個時候,用功的時候啊,你們就要以般若的智慧去增助鑒地,迴光返照,察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如果說是智慧多,定力少,必然生智慧之愛,智慧產生得很旺盛,那麼就喜愛於智慧,此時啊就要落在狂慧裡頭,就要成狂禪,最後要入狂魔的。

     這時則應增進定力,而開顯之。這個時候就應該把定力增強,少說話了,少給別人講了,以定力來開敷真實的智慧,慧愛定開敷,慧多了,就要定去開敷。定愛慧助見,定力過甚而產生愛執,那麼就要以智慧去指導他的鑒地,雙運之修不可偏廢,非常重要。這個話不是我說,釋迦世尊如是說,歷代祖師如是說。但是儘管如是說,在講《心經》的時候,這個定就講掉了,很多人講《心經》都講掉了,這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佛法啊,定慧平等是必須要的啊,但是這個原則問題在很多經書上弄掉了,我感到內心頭也是一種難過,有很多眾生也走偏了路,這是佛史遺留下的弊端,沒有辦法啊。

     加之以般若妙智而行彼岸,用般若智照這個大航向的舵船,望遠鏡望到,雷逹測度,指南針用上,這樣走的話,就不落於四偏之中了。這四偏就是:外道隔於我執之偏。外道啊,首先隔於一個我執,是起用我執而行諸萬事,所以不能了脫生死。儘管成了天人,還是叫外道,哪怕道家的功夫修得再高,呂洞賓八萬四千劫,終究落空亡,也叫外道。因此呂洞賓在上海黃龍寺被黃龍禪師降服,就傳了他法,傳了他頓悟之門,頓超直入,大圓滿境地,所以有生天人轉極樂世界的緣起。

     當然,呂洞賓又比你們有些同學要厲害些了,有些同學他是不如的,我們在座的有些同學他是比不過的。他當時就給他的漢鍾離老祖、他師父說:「師父啊,你為啥一千年才渡我一個人呢?」他的師父說:「眾生難渡啊,人的習氣重得很啊,眾生一會兒又變、一會兒又變啊,眾生根本不學我們道法啊。」呂洞賓說:「啊,師父你不對,我們神通廣大,還怕他難渡?我下去給你渡,一年給你渡一千個人回來。」他的師父說:「你下去渡倒可渡,你要注意,不要惹和尚啊,有些和尚惹不得的啊。」

     結果呂洞賓一出南天門,駕起祥雲一看,嚯,看到上海、中原大地上海黃龍寺金光燦爛,黃龍禪師正在講《心經》,在講《心經》般若,正在講般若的道理。因此呢,呂洞賓想到,到底說些什麼名堂呵,我去聽一聽。他就搖身一下變成一個蒼蠅,然後就貼在門上聽。因為黃龍禪師神通很大,當時就曉得他來了,馬上就把《心經》摺起來了,就給他的侍者說:「趕快去把那個偷法的人給我趕走,盜我們法的。」呂洞賓一聽就很生氣,一下就跳出來,現出原身,身背青鋒寶劍,然後就指著黃龍禪師說:「你這個膽大的出家人、和尚,你還敢駡我,我是上十八洞大樂仙子呂洞賓是也。」黃龍禪師覺得太好笑了,黃龍禪師說:「你是一個守屍鬼,任你八萬四千劫,終究落空亡。」黃龍禪師說完以後,呂洞賓馬上搖身一下就把他的寶劍取下來,就是「洞賓飛劍斬黃龍」的嘛,嘿呀,就準備把黃龍禪師殺了,那個飛劍圍著黃龍禪師盤旋,黃龍禪師定境高啊,馬上萬念俱寂,萬念俱寂就什麼都找不到了,就一切都空了,這一下呂洞賓沒有把他殺到,黃龍禪師用袖袍輕輕一擋,飛劍就掉到他的袖筒子裡頭去了,呂洞賓收都收不回去,頓時感到無限的慚愧,當時就給黃龍禪師跪倒,黃龍禪師馬上就開示他,傳他「言語道斷,心行寂滅」的頓悟之門。

      洞賓他不管怎麼說是神仙,所以說他的智慧來得很快,當時就頓悟,頓悟以後,就提筆寫了一首偈子,其中有兩句叫做:「自從認識黃龍後,始悔從前錯用心。」為什麼寫到錯用心這句話? 就是說他主要是用了心了,靜觀一切法,都是動了念的,所以才成了凡夫呂洞賓。

      這裡我指的凡夫不只是人,包括上八洞的大樂金仙都是凡夫。那你會說,太上老君教主不是凡夫了? 例外,先講清楚,他雖然表道教之法,是凡夫表法,但是,太上老君是世尊的弟子,太上老君騎青牛過玄關的時候,他的弟子就問他:「請問師尊前往何處?」他馬上就回答:「吾所之得道,乃為三清妙用,長壽不可言狀,但吾今當往西方,求拜釋迦文為師。」

     所以說就給釋迦牟尼佛當了弟子了,太上老君。寬淨法師的《西方遊記》,這本書叫啥名字啊? (弟子慧輝答:《西方極樂世界遊記》)啊,《西方極樂世界遊記》,這本書上就記載了,寬淨法師隨觀世音菩薩走到太上老君那兒的時候,太上老君的煉丹塔、高爐,昆崙山雪白放寶光,但是,觀世音菩薩同樣還是沒有批評他的,同樣說改天回來還要帶淨寛法師來看,意思就說,今天太忙了,先到極樂世界去。

     還是不能誹謗他們的,因為他們也在學佛法。基督天主都不要批評,要供養尊重,因為善神也要幫助我們的,包括方神地神及眷屬等,我們都要作供嘛。我們啊也不能去過多的非議人家外道,他們雖然是外道,但當一修成神仙以後,就比你們這些人要厲害了。修成神仙,並不等於就不學佛了啊,你怎麼曉得他們沒有學佛呢? 觀世音菩薩都無剎不現身,難道沒有教他們嗎? 說不定以前成的很多仙,張三豐這些早都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