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五十八.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文說真諦 191 - 194頁

 




      關鍵是怎樣來修行,讓我們的六根、五蘊平等而不起用。為什麼要個「平等」二字? 平等實際上就是無分別的意思,比如說我們在座這麼多同學,互相調眼一看,就各人能背出各人的名字來,但是如果調眼這樣一晃啊,人都在的話,那麼我們不存分別,就說不出哪個、哪個、哪個、哪個,要存分別,才能說得出,哦,伍建平、運生過了才是少林、唐大姐,為什麼? 這就是由於我的眼睛觀了,看了你的樣子,以前攝在意地中的種子,攝到過,伍建平,我這個學生,就是他的樣子。那麼,反轉過來,我的心識才開始分別,一下把你認出來,眼接進去,心識開始分別,認出來。此時就不是聖者了,就是凡夫了,因為眼根和心識開始在起用了。剛才說是六根平等,我就舉個例給你聽呵。

     眼耳鼻舌身意,假設我要聞氣味,鼻子聞氣味,耳朵聽聲音,身貪著觸受,眼耳鼻舌,舌頭嚐味道,我就不可能又來分別你們,懂了沒有啊? 它們都平等了以後,那麼自然就沒有分別的這個剎那的機會,沒有剎那的機會,自然就沒有妄心的。尤為是意識,是阿賴耶之心王所攝,所以它一停動而不用啊,其他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因此才說,對著外境以後啊,五蘊而不起用,不是說要你把外境丟開不用,是對著外境五蘊不起用,色受想行識起不了作用,無分別見,應無著處,這就是聖人的境界。即深入妙智圓明真心,這個時候就稱得上深入妙智圓明真心了。

    般若乃三德之一。眾生本來具備自性法身德,即般若德之真智,以觀照般若修行其自性之德,依法行持,即可得實相般若解脫德之用。就是般若啊,它是三德之一,德就是我們的證德啊。眾生本來是具備自性的法身德,是自己具備的,即般若德之真智,也就是說,自性法身德就是般若的德了,真正的智,眾生自己具備的。以觀照般若修行其自性之德,那麼必須還得依觀照般若去把它挖出來,用這個工具,觀照徹見,徹底挖出來。

    依法行持,依世尊所教導的佛法的方法去行持,即可得實相般若解脫德之用,然後就自然得到了實相般若的解脫德了。那麼這個解脫德,空、空、無、無、有、有,有空無不二,人們就嚇倒了,是不是就成一個癡呆兒呵? 不是的,因為你們沒有進入這個境界啊就不知道,沒有這個境界,一切智慧、一切神通都不可能發出來的。

    我們的地藏王菩薩,當年僅僅是一個羅漢,衪就以般若智照,頓顯神通,從娑婆世界伸手到四禪天上去取東西,你說有好高? 這個用還了得呀? 本事多大啊? 來去自如。但是必須要建立在這個般若德上,因此,這裡就說,即可得實相般若解脫德之用,解脫德要用的啊,不用我們學佛來幹啥? 還比不過我們現在在世界上妻恩子愛的玩還安逸些,所以學佛解脫以後是更加自由,而不是空得來什麼都沒有了。

     凡夫境界才是被束縛的,聖人境界是超脫、自由化的,隨心所欲,任運自在,全是一片樂境,凡人不能解決的問題,他能馬上就辦到,這裡要給同學們補充的幾句啊。因此要得解脫德之用,這個用字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行深般若,即以具體行動方法,深入觀照般若,照見實相般若,以真智照真理,一直取向無上菩提妙道。行深般若是怎樣一個辦法呢? 就是以具體的行動方法深入觀照般若,具體行動方法,就是要修我們的行。菩薩六度齊修,不可偏廢,勤修戒定慧,然後還要修另外的不共之法義,依《解脫大手印》入修更是最高最快捷的法,照見實相般若,以真智照真理,一直取向無上菩提,就以真實的智慧照真理,一直就取向菩提妙道。

    什麼叫無上菩提妙道? 釋迦牟尼佛證的就是無上菩提妙道,就是最高、沒有再能凌駕於它之上的菩提法義的妙道。真理如所發電,就等於是我們所發的電一樣,這個是打的譬喻了啊,實質存在,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真智呢就好比是我們的電燈泡一樣,現在照到我們的,智啊必須要依理,然後才能生光。獨一分存,是如違理操作,則不生光。

     如果說把電和燈泡兩個,線剪斷,各自分開,專用電不能產生光,專用燈泡也不能產生光,因此要燈泡依於電,智要依於理,它們結合起來才能生光,獨一分存不能生光,如違理操作則不生光。為什麼是違理操作啊? 你把它拿在高壓線上去,「啪」一下電燈泡就燒燃了,生什麼光呢? 違理操作不能生光。還有,你接電,只接了一個陰電(負極),你又不把陽電(正極)接上,同樣不生光,鄰線接了,火線不接不生光,爛燈泡拿去也不生光,斷了線,是一個好燈泡,也不生光,開關沒有安裝好,線路哪裡有問題的,接觸不良,也不生光,所以說這完全是科學,必須相依互得,缺一不可。

     佛法的理、智也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必須依行入法,才能產生除障智慧之光明,故理、智相依不可分割,理跟智啊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分割的。燈光強照則生大用,即以大智照空五蘊,空而不空實相現前之理也。這裡指的這個般若智照啊,如果說是強烈的智照現前,就能將我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照空,空了以後,又不見其空,因此實相現前,實相現前而無現前之執,就不能有現前的執著,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