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正心會 高雄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六十七.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 藉經文說真諦 221 - 225頁

 



心經》講義多得很,《金剛經》講義也多得很,有關般若的講義在廟上到處都可以看到,我今天拿的這本書是我在這之前著的講義。但那畢竟就叫經就是經、講經就是講經,而同學們和很多眾生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這個觀點是什麼,一聽到說講經,好像就是坐著聽文字,好像聽報告一樣,不是那麼一回事。實際上啊,這些經啊已經闡述得很清楚了,講啊也不應該把它用成一種講,就是給大家談心、擺龍門陣,告訴你一個機密,就是這麼一個意思,你最容易體會到。

     那麼今天坐在這裡,就是告訴你們機密,解脫的機密,這是藉《心經》來說大法給大家聽,我說很多廟上都有各種經典、各種著作,還有各種譯解,但是啊,我說句真誠的話給你們聽,現在那些書,偏知偏見的很多,尤其是近代那些法師譯著的,問題很嚴重,但我也不是說都不行,其中也有很少部份高僧大德著的是可以的,可以作為參考。今天不是我在這兒自作量境,驕傲的給你們講,雖然我這個上師很普通,但像我這樣講這麼清楚的般若的,我覺得你們今生找不到第二個,你們走遍世界角落。

    這不是驕傲。你們有的人,已經在疑心了,拿什麼來證明是最精準? 同學們見到佛陀來上空降下真精甘露的時候就知道了。這一次遇到同學們,我說一句非常誠懇的話,我是非常難以講下去,因為高的有證果、登地的這麼一些弟子在場坐著的,中等的也有即將登地的以及羅漢境界的弟子在此,還有剛剛入門的,因此啊,我講講講的就不知道從何說起,各人聽的法是不同的,層次境界都不同,用的語言都不同,這是不共的緣起。

    比如說我曾經告訴過他們,給小朋友開示就是小朋友的那種語言,甚至於首先要加點:「你好聽話,你乖得很,你是最棒的,其他的小朋友都沒有你漂亮,但是你呢要好好的求觀音菩薩,你要喊衪的名字啊,你喊了衪,衪就會保佑你,把你保佑了,你就肚子不痛,你就長得更漂亮、長得快,以後啥都不害怕,不怕鬼,你又很有錢,長大以後你要當空軍,你又是.....。」嚯喲,反正是了不起的給他說,他當然聽你說了,聽了就高興了。

     那麼我們對懂得佛法的人怎麼能這樣談呢? 懂佛法的人就要一針見血的告訴他。上乘懂佛法的人,首先要給他講的就是,什麼叫般若? 般若即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和如來藏心,此心即是真空之諦,亦是妙有之本來面目,空有不二,是圓融互不於礙,得之於無相之體,此乃不生不死之勝義而無勝義所得。這就是對上乘人開示的,就完了。那麼對中乘人呢,又要加些解釋了,其中的解釋又要告訴你們,甚至於舉些例子給們聽。

    因此啊,很困難。當然,不管有多困難,我想我是盡力量的、以我這個慚愧之境界來給同學們開示,所以我今天作為一個當上師的啊,我要祝賀同學們,真的能聽到這樣子的 《心經》,不是上師在驕傲,你們確實是非常難得、非常難。既然你們聽到了,肯定你們這裡面今後有很多大成就者,這個因緣是已經定的了,能看出來,現在已經有大成就境界的同學我就不說了,我是指的還未證到大成就的同學,你們會很快追上來的。

     好了,還是接著說下去啊。所以眾生啊,就迷惑在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幻化之體中。物質現象到底是什麼呢? 指的是色蘊,色蘊就是色法。關於色蘊的問題,同學們已經知道了,什麼叫色,前面已經講清楚了啊,那麼它又簡稱色法,一切有為法稱之色法。受想行識,就是受想行識這麼四蘊,指的是精神現象,叫做心法,它就屬於我們的心識、意識分別之法。

        受想行是心所具法,這裡是指的三蘊,三蘊受蘊、想蘊、行蘊,是指的心所具法。由於上面的色受想行識是昨天講的,h所以要結合到昨天的回憶才能聽懂今天的。受想行呢是屬於心法,就是心所攝的法,因為它屬心所所管,因此就稱為心所。你們經常聽到有關佛法哲理邏輯推理的時候,隨時談到心所兩個字,能所皆忘啊這些,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了,要好好聽啊。

    識乃心之本體,就是說意識啊,我們的思維動態,它是心的本體,體統三蘊故謂之心王。這個體呢就是心,心呢它統三蘊,所以稱為心王。統哪三蘊呢? 就統的是受想行,受想行都是心分別所出,所以說就把它們統到的,故稱為心王。

     五蘊者,即是一切有為之法,凡所眾生皆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幻有。凡是眾生啊,都是色、受、想、行、識,和合起來成為幻有的,那麼說切實一點,就是一切有生命的如是,在座的同學們也如是,證到境了,那麼證境方面我們不說,反過來他的凡夫之體也如是。為什麼說是五蘊和合而成的呢? 你們好好看一看,五蘊是這麼五條,哪五條呢? 即是色、受、想、行、識。

    色就是你們眼面前這個形象、這種身體,實實在在的,實際上它是無常的,歸根結底都會壞,歸根結底都會老,一天天老下去,這就是幻化的假象,能壞的就不是常的,就是無常,因此色體是無常的、幻化的、變異的、假的。

    那麼受呢,一切覺受、一切感觸也是無常的、幻化的,都在衰竭、都在衰退,不會永恆不變的。年輕時代,身體很好、很了不起,一到了年紀大了、壯年了,身體慢慢就不行了,就得加衣服,夏天來了也受不了熱,抵抗力也一起減弱,那麼平常甚至於藥都要多吃一些,因此就可以體會到受蘊也在不斷的變化。

    觸受也不同,感覺也不同,吃東西也不會很香了,就是說一切觸受之觸感啊包括溫寒冷暖對他的刺激都在無常。

    想蘊也在變,年輕、少年時代記憶力非常好,分別力也強,一到老年的時候,說的話甚至就記不得了,說不定你們家裡頭哪一位,乃至於我們這兒年紀大的,你說:「走的時候你把門關上啊!」等一會兒他就忘了,什麼都不知道關了,甚至於有些人很糊塗很糊塗,糊塗得來很嚴重。我們那個勞動村啊,就有一位老年人,八十多歲了,這位老年人姓郭,叫郭爺爺,他本來年輕時代是一個地主家庭出身的,非常聰明,也懂電工,電是做得非常之好。由於他想蘊一衰竭,進入模糊狀態,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他看到他們家裡的電視機播放完了,兒女、孫兒都走完了,唉呀,他就著急得很啦,不知從哪裡去關,也不敢去拉開關,嗨,他突然就想起了一個妙法,他想這個辦法肯定就能把它弄住,就拿了一個很快的剪刀,就去剪斷那個電源線,結果剪刀去一壓,一下觸電,加上他的腳又光腳踩在地上,「啪」的一燒,他幸好還來得很快,剪刀一丟,但是哪曉得一下就短路了,當場那個電視機的螢光屏就「嘩」一聲爆炸得粉碎。當然,我舉的例子也許不一定很恰當,但是同學們自己,你們還有很多很多能想像到的,比我都豐富的地方,你們慢慢去想。

   想蘊同樣是如此,那麼想蘊既然在無常,它也是假象,也在衰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